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
——《荀子·正名》(戰(zhàn)國·荀子)
■譯文
欲望雖然沒有盡頭,卻可以做到接近于滿足;欲望雖然不可去除,但卻可以對它加以節(jié)制。
■解讀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合理的欲望能夠催人奮進,積極向上向善,假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放縱欲望,越過“雷池”,就會墜入無底深淵。唐代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種叫蝜蝂的“善負小蟲”,因背部不光滑,東西堆上去不會散落,所以愛往自己背上堆東西,常常被壓得爬不起來。有人看它可憐,替它去掉背上的東西。可是只要能繼續(xù)爬行,蝜蝂又把東西像原先一樣抓取過來背上。最終背著沉重的負擔向高處爬時,耗盡心力跌落,一命嗚呼。蝜蝂的悲劇,在于背負貪欲而行。
“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蘇軾在其所著的《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指以物來寄寓自己的感情,從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留意于物”,指以物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從而實現(xiàn)占有的目的。蘇軾年輕時酷愛書畫,家中收藏的,唯恐失去;別人擁有的,唯恐得不到。后來幡然醒悟:“吾薄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從此之后便不再一心想著把好的書畫占為己有,而是站在欣賞的角度去品味。
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對于當下的黨員干部來說,應(yīng)當保持“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心態(tài),時刻修身持節(jié)、惕勵自省,剪除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為,做到不法之事不為、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友不交,時刻保持“世間尤物,不敢妄取”的敬畏之心。(俞正秀)(轉(zhuǎn)自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