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興國縣埠頭鄉李氏家族,自北宋嘉祐至南宋淳熙年間,俊才迭現,雁塔題名,仕宦有聲,曾留下李氏“一門八進士”的美談。八位進士中名氣最盛的當推李樸,《宋史》專門為其立傳,稱“樸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
李樸(1063年—1127年),字先之,北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進士,歷任臨江軍司法參軍、虔州教授、著作郎、國子祭酒等職,時人稱“章貢先生”。李樸的父親李潛篤行自守,生性耿直,雖淡于顯達,但亦常懷愛民之心,乃宋代名士,其秉性與學識對李樸的影響很大。李樸幼時即聰穎好學,很有抱負,極慕曾在贛州為官講學的周敦頤及程顥、程頤兄弟的學識人品,力追不舍。程頤在洛陽講學時,還曾推薦李樸到西京國子監任教授。
李樸為人剛正,不畏權貴。奸臣蔡京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很想拉攏李樸。他曾許諾說,只要李樸來見他,他可以把李樸安置到內廷任職。但李樸素來不齒蔡京的為人,自然對蔡京的許諾置之不理。蔡京因此怒之,傳以惡言,李樸仍然不懼不睬。當時,中書侍郎馮熙載也想拉攏李樸,他知道李樸未必肯見他,于是時常等候在李樸必經之路上,想以偶然邂逅的方式與李樸相見。李樸聽聞此事后,譏諷說道:“不能見蔡京,焉能邂逅馮熙載耶?”為此李樸不是沒有付出代價,后來朝中大臣曾幾次商量提拔重用李樸,但因為蔡京從中阻撓而作罷。
李樸在朝為官,能直陳政見,毫不欺瞞,光明磊落。宋徽宗即位后,左司諫陳瓘極力推薦李樸,李樸因此得以向徽宗直陳政見,他主張國家大政方針應保持連貫性,政體不宜屢變。在地方為官,李樸能造福一方百姓。由于蔡京的中傷,李樸曾被貶為肇慶府四會令,但李樸泰然處之,專心縣政,史書上記載“居官所至有聲”。赴任四會令前,他聞知當地傳言四會邑東地產金寶,引得眾人爭相開采,致使農田受損、農業生產遭到很大破壞,許多商賈為求得開采許可,便向地方官行賄,污染了社會風氣。李樸到任后,立即采取得力措施,制止破壞行為,局面一時得到扭轉。
李樸能詩善文,造詣不凡。李樸有《章貢集》二十卷,其詩文瀟灑樸實。古代幼童發蒙之書有所謂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現在通行的《千家詩》是以宋元之際江西詩人謝枋得編撰的本子為基礎,其中便收錄了李樸任虔州教授時所作的《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中秋之月,實則抒發了自己的清潔之志向以及對清正美好世界的期待。
李樸晚年,自志其墓曰:“以天為心,以道為體,以時為用,其可已矣。”由此可見其為官、為學、為人之品。當今文明盛世,其風其品,期許大家接力相傳。(作者:淦季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