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大力表彰清官。他重視對臣下道德品行的考察,對清官也從來不吝嗇贊美之辭,曾多次用“天下第一”贊美他認可的清官。翻檢史料,康熙至少曾稱三位清官“天下第一”,分別是河南的張伯行、山西的于成龍和江西的王言。
王言是江西新干人,歷任永清知縣、宛平知府、順天府尹等職,為官多惠政、恤民苦、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康熙曾手書“天下清官第一”賜給王言,王言子孫將其制成鎏金匾,如今這塊匾就保存在新干縣博物館,和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商代青銅器等,共同訴說著新干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
康熙四十年(1701年),永定河堤因多年失修,致使保定周邊地區洪水泛濫,災民四處逃難,且危及京畿府縣。由于王言的清廉和干練,朝廷任命他為永清知縣、治理永定河總監。王言在清理河堤工程的經費收支時,稽查出原在永清督理河工的官員貪污工程巨款一案,朝廷獲知后下詔將其革職戍邊。然而,這名貪官的黨羽卻不肯罷休,打算對王言展開反攻,他們羅織罪名誣告王言以前在貴州任官時有貪腐行為,稱王言家私萬貫。
朝廷將奏諫轉到都察院辦理。都察院當即派了一位官員來到新淦縣(新干原稱新淦,1957年因淦字生僻改今名)大車里王言的家鄉察訪。經過暗訪發現,王言為官多年,家中房屋仍是一棟土磚房,四壁蕭然,更無長工家奴,只有兩個兒子在家一邊讀書一邊農耕,妻子每日勞作不輟。都察院官員回京后,如實稟告了朝廷。王言自認“身正不怕影子斜”,此后他越發一心撲在永定河治理工程上。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永定河治理工程竣工。康熙御駕永定河,河道總督奉詔宣諭:“永定河官,天下清官第一。”王言主持這么大的工程,不僅沒有中飽私囊,更難能可貴的是,王言沒有濫用民力,要知道修河筑路這樣的工程很容易濫用民力,攪擾百姓生活。之后,王言晉升宛平知府、順天府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六十八歲的王言向朝廷乞休回家得到同意。三年后,王言逝世,臨終時將兒孫們喚到床前,交代他們自己一生沒留下什么值錢的東西,只有清白二字,望以此傳家。后來,王言的長子王泰森,孫子王云翔、王云煥分別考中進士,加上王言本人,被鄉人譽為“大車里四進士”,素有“一家三代四進士”之稱。他們不忘祖訓,不負祖望,均以“清廉勤職”見稱。(姚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