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狄仁杰與婁師德皆以大名傳后世。所不同的是:前者被冠以“大唐名相”“千古人杰”的美譽,受到世世代代的稱頌;而后者,則因為一個成語“唾面自干”而一直被指斥、譏諷。
武則天時代,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拓土開疆,國勢蒸蒸日上。究其原因,關鍵在于她善于選人用人。能者上,庸者汰。那么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個英明的駕馭者,怎么會選用一個沒有才能只會忍辱到“唾面自干”的人為相呢?實則婁師德的賢能為此成語所掩蓋,以致后人留下了刻板印象。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武則天時代的這兩個重要大臣——狄仁杰和婁師德。
狄仁杰,字懷英,生于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儀鳳元年(676年),狄仁杰遷任大理寺丞,專司審案。這年九月,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太宗昭陵園內的柏樹,高宗大怒,下令將他們處死。狄仁杰據理上奏道:“二人論罪應除去名籍,而不應受如此重的刑罰?!备咦诓蝗莘洲q地說:“我若不如此就是不孝子?。 钡胰式軗聿蛔專骸艾F在因為誤伐一棵柏樹而殺掉二位將軍,將令國法失信于天下,從此,人們將何所適從?”高宗終于冷靜下來,饒恕了這兩人。
天授二年(691年),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杰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很有政績,你想知道誣陷你的人嗎?”狄仁杰說:“陛下認為我有過錯,就請讓我改正;知道我沒有過錯,就是我的幸運,我不希望知道誣陷我的人。”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武則天常稱狄仁杰為“國老”,“仁杰好面引廷爭,太后每屈意從之”。狄仁杰也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從不允許。狄仁杰每入見,武則天“常止其拜”,并說:“每見公拜,朕也身痛?!本靡曉辏?00年)秋九月,狄仁杰病故,年七十一歲。武則天悲慟異常,失聲嘆道:“朝堂空矣!”“天奪吾國老何太早矣!”遂贈狄仁杰為文昌右相,并宣布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嗣后,又追封狄仁杰為梁國公。
狄仁杰,青年入仕,耄耋而逝,效命唐室數十載。他勤于吏職,政績卓著;剛正不阿,敢于直陳己見,對朝政多所匡正;有膽有識,不向邪惡勢力屈從,昭彰后世;他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佐助武則天立下不朽功勛。他的諸多傳奇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狄仁杰的建樹和作為無愧于千百年來的稱頌和贊譽。
可是,他之所以能有這樣的表現,卻不能不提另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婁師德,因為他是狄仁杰真正的伯樂。
二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边@句流傳了好長時間的名言,一直到今天還是不退其真理的光輝。
《新唐書·婁師德傳》載:狄仁杰當宰相之前,婁師德曾在武則天面前竭力推薦他,但狄仁杰對此事卻一無所知。他認為婁師德不過是個普通武將而已,武則天察覺此事后,便問狄仁杰:“師德賢乎?”狄仁杰說:“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蔽鋭t天又問:“知人乎?”狄仁杰說:“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蔽鋭t天笑著說:“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庇谑橇钍虖娜砦募?,拿出十幾篇婁師德的奏折給狄仁杰看。這些都是婁師德力薦朝廷重用他的。
狄仁杰讀了之后,十分慚愧,驚懼得汗透衣衫,連連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杰出宮后感嘆說:“婁公盛德,我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遠矣!”狄仁杰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師德默默容忍而不自知,反而一直自以為是。婁師德卻從來沒有半點驕矜的表現,狄仁杰自認比婁師德差遠了。狄仁杰于是至婁府當面賠禮道歉。婁師德曰:“吾見公剛直,所言不偏,能為國安民,吾故薦公,必能匡復唐室,實為公忘私也。”婁師德備酒款待而別,自此之后,二人相善如初。
僅此一端,便知婁師德的胸懷和德品了。其實,婁師德的優秀非止一端。
三
婁師德,字宗仁,與狄仁杰是同一年出生的,先狄仁杰一年逝世,鄭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將。
婁師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進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蘇揚州)縣尉。
儀鳳二年(677年),唐高宗鑒于來自吐蕃的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婁師德雖身為文臣,卻心憂天下,毅然從戎。第二年,雙方在青海岸邊交戰。由于正副總管不能協同一致,致使唐軍折損嚴重。危急時刻,婁師德挺身而出,收攏逃散的士兵,扎營于易守難攻之地,唐軍士氣才得以重新振作。朝廷從婁師德的身上看到了西部邊陲的希望,于是,命令他出使吐蕃,與吐蕃大將論贊婆會于赤嶺。會談中,婁師德宣達了唐高宗愿與之和平共處的旨意,并以堅定的意志和誠懇的態度,有理有據地陳說了戰和的利害關系,論贊婆聽了十分高興,當即撤兵,自此,唐吐邊境安寧數年。幾年后,婁師德在一次戰役中,身先士卒,勇敢無畏,指揮有方,唐軍士氣大振,八戰八捷。邊庭軍事上取得這樣巨大的勝利,朝廷上下歡欣鼓舞。朝廷任命婁師德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充任河源軍經略副使,并贊曰:“卿有文武材,勿辭也!”
天授元年(690年),為嘉獎婁師德屯田靖邊之功,武則天親下詔書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長壽二年(693年),升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步入宰相之列。
婁師德為人寬厚,深沉量大,極能容人。
據《太平廣記》載,一次,婁師德遇到一個街頭混混,指名道姓辱罵他,他就裝著沒有聽到轉身走開。有人轉告他,他卻說:“大概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著你的名字罵!”他說:“天底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嗎?”這個人還是為他憤憤不平,他說:“他們罵我你再重復一遍,等于是罵了我第二遍,我真不愿意聽你復述這樣的話?!?/p>
婁師德不徇私情,嚴守法度。一次,他到梁州去考察屯田。他的一個同姓鄉鄰在那里當屯田官,犯了死罪。夜里,有人偷偷來見婁師德,請求為他說情。婁師德一臉正色地對他說:“犯了國法,就是我的親兒子,也不能放過。”等第二天宴會上,都督許欽明對婁師德說起此事,婁師德說:“我聽說了有這么一個自稱是我同鄉的人,他犯了國法,我其實根本不認識他。只是小時候同他父親一起放過牛。請都督不要因為我而失了法度。”許欽明立即讓人將那個罪犯帶到大廳。婁師德嚴詞訓斥說:“你辭別父母,來求官職。但是做了官,卻不干凈,你知道下場嗎?”說罷,拿了一盤餅給他,說吃去吧,死罪是免不了的。
上面這個故事出自《朝野僉載》,其作者張鷟和婁師德同朝為官,作為宰相婁師德當排在狄仁杰之上,為武周時期第一人。張的說法或可商榷,但其所論,絕非單憑個人好惡,無根無據妄斷臆說。而《舊唐書》亦給婁師德相當高的評價:“婁師德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于將相乎!”
婁師德有知人之明,受婁師德舉薦的狄仁杰亦有知人之明,舉薦過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位正派干練的官員,他們不僅政績突出,且清正廉潔,作風硬,品行好,形象佳,他們被武則天先后委以重任后,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
狄仁杰與婁師德,不愧為千古賢相,同心同德,勠力與共,將盛唐故事演繹得氣勢磅礴,壯麗雄渾,為后人久久懷念。(馬軍)(轉自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