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學習自測題
自測題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 )在北京舉行。
2.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 )。
3.( )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4.(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5.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6.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 )的必然要求,是( )的必然要求,是( )的必然要求,是( )的必然要求,是( )的必然要求,是( )的必然要求。
7.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 )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8.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 )。
9.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 ),基本實現( ),為到(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10.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1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是什么? ( )、( )、( )、( )、( )、( )、( )。
1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以下原則:( )。
13.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 )的關鍵時期。
14.(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15.( )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16.(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17.( )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18.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 )。
19.(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20.發展(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21.(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22.中國式現代化是( )相協調的現代化。
23.( )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24.中國式現代化是( )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5.( )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26.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 )。
27.( )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28.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 )又( ),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29.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 ),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 )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30.深化( ),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31.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 )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32.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 )。
33.完善( ),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34.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 )。
35.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 ),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36.深化( ),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
37.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 )。
38.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 ),完善( ),構建( ),完善( )。
39.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 )市場準入環境。
40.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因地制宜( ),健全促進( )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41.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 )引領改革,立足( ),深化( ),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42.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 ),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 )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3.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44.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 )。
45.鼓勵和規范發展( )、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 )。
46.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 )發展。
47.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 )和( )政策體系。
48.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49.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 )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
50.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 )、( )、( )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51.加快構建( )、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52.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 )范圍。
53.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保障機制。
54.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 ),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55.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 )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56.強化企業科技創新( ),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 )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
57.構建促進( )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58.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 )、中試驗證平臺,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
59.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 )和( )。
60.要完善( )和(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61.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探索實行( )管理。
62.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 )統一征稅。
6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 ),暢通( )傳導機制。
64.積極發展( ),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65.健全( )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66.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市場。
67.完善( )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
68.構建優勢互補的( )。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
69.推動( )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推動( )建設走深走實。
70.健全推進( )體制機制,構建( )、( )、( )良性互動機制。
71.深化城市( )、( )、( )體制改革,加快轉變( )。
72.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 )試點,深化承包地( )、( )、( )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73.完善( ),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 )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
74.發展( ),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75.完善( )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76.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 ),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
77.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 ),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
78.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 ),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種植( )管理體系。
79.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 ),推動( )、用途合理轉換,盤活( )和( )。
80.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 )和( )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 )機制。
81.必須堅持( )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82.主動對接( ),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83.擴大( ),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 )。
84.創新發展( ),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85.營造( )、( )、( )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
86.鞏固( )開放先導地位,提高( )和( )開放水平,加快形成( )的全面開放格局。
87.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干線等優勢,優化( )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
88.實施( )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89.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 ),加強( )、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臺建設。完善( )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
90.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 )、( )、( ),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91.健全人大對( )、( )、( )、( )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
92.健全( )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 )和( ),拓寬( )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93.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 ),健全( )制度機制,系統推進( ),完善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引領機制,完善港澳臺和僑務工作機制,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94.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 ),弘揚( ),傳承( ),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95.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 )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 )。
96.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 )。
97.優化( )宣傳學習機制,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推動全社會( )、( )、( )。
98.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 )和( )。
99.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 )長效機制,健全( )網絡保護工作體系。
100.完善以( )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保證憲法( )制度體系,建立( )制度。
101.完善( )、( )、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
102.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促進政務服務( )、( )、( ),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臺。
103.健全( )、( )、( )、( )、( )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
104.深化( )和( )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
105.堅持正確人權觀,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完善( )、( )、( )等工作機制。
106.完善推進( )建設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 )體系,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
107.深化( )、( )、( )、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
108.建立一體推進涉外( )、( )、( )、( )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
自測題(CKDA)
1.2024年7月15日至18日
2.《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3.改革開放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5.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6.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7.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8.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9.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
10.二〇二九年
11.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12.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
13.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14.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5.高質量發展
16.教育、科技、人才
17.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
18.必然要求
19.開放
20.全過程人民民主
21.法治
22.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23.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4.人與自然
25.國家安全
26.重要組成部分
27.黨的領導
28.“放得活”;“管得住”
29.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
30.國資國企改革
31.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
32.增信制度
33.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34.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35.物聯網
36.能源管理體制改革
37.首發經濟
38.產權制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
39.新業態新領域
40.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
41.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2.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戰略性產業
43.數智技術、綠色技術
44.全要素生產率
45.天使投資;耐心資本
46.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47.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48.工業互聯網
49.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
50.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
51.職普融通
52.免費教育
53.專門教育
54.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55.科技倫理
56.主體地位;產學研
57.專精特新
58.概念驗證
59.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60.國家戰略規劃體系;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61.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
62.勞動性所得
63.中央銀行制度;貨幣政策
64.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
65.投資和融資相協調
66.人民幣離岸
67.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
68.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69.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70.新型城鎮化;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
71.建設;運營;治理;城市發展方式
72.三十年;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
73.農業經營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74.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75.強農惠農富農
76.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
77.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
78.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基本農作物
79.二級市場;土地混合開發利用;存量土地;低效用地
80.外商投資;對外投資;“一帶一路”
81.對外開放
82.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83.自主開放;單邊開放
84.數字貿易
85.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
86.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東北地區;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
87.區域開放
88.自由貿易試驗區
89.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綠色發展;陸海天網
90.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
91.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
92.基層黨組織;制度體系;工作體系;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
93.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國宗教中國化
94.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95.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96.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97.英模人物;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
98.系統性保護;統一監管
99.網絡生態治理;未成年人
100.憲法;全面實施;憲法實施情況報告
101.黨委領導;人大主導
102.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
103.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
104.審判權;執行權
105.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
106.法治社會;公共法律服務
107.律師制度;公證體制;仲裁制度
108.立法;執法;司法;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