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的工作就是天天給別人開戶辦卡,而這項業務必須是本人持有效身份證件前去柜臺辦理,不能代辦。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當我收到他們送來的這本與銀行存折很相像的存折時,我很納悶,以為是被騙了,仔細一看,才知道這是1本‘公民道德儲蓄存折’,當時我差點兒報了警。”張璐笑著說。
原來,她前段時間參加了該社區組織的一次“義倉義集義賣活動”,按照道德銀行規定,只要參加社區里的任何活動或愛心捐助,就給辦理一本“公民道德儲蓄存折”,每次義舉都有積分,全都記錄在這本存折上。積分既可以兌換“愛心超市”里的商品,也可以換取自己所需的服務。它是居民綜合表現量化而成的“道德幣”,是一種道德資產。
銀行存的是錢,而這本存折存的是愛心。張璐終于明白了這本存折的價值所在,也深知它的分量有多重。她說:“這本存折給我很大激勵,所以我把它放在隨身攜帶的包里,每天一打開,就時時刻刻提醒我要做公益、獻愛心。”
火炬路社區是2014年5月成立的新社區,常住人口6000多人。由于人員構成復雜,社區在開展各項活動中發現,居民參與度低,思想不統一,志愿者少,很難形成合力。
“社區是一座城市的縮影,而包頭又是五連冠的全國文明城市,我們咋能掉鏈子?”火炬路社區居委會主任王芳說。
社區剛成立那段時間,王芳一邊挨家逐戶調研,尋找原因;一邊發動群眾想法子。道德銀行就是在這種背景下于2015年成立的。
成立4年來,總計有1400多位居民、20家轄區企業自愿成為了道德銀行的忠實“客戶”。這些“儲戶”中,上有八九十歲的老人,下有六七歲的孩子。
78歲的社區居民劉志都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獲得“道德幣”最多的居民,目前累計積分已經超過2000分。他說:“作為一名老黨員,雖然退休了,但我還想發揮余熱,帶動居民積極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讓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共同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美麗。”
劉志都告訴記者,他還建了個“志愿服務”微信群,現已發展到100多人,只要社區有活動,在群里通知一聲,一會兒工夫大家就都來了,積極性非常高。
在“志愿服務”微信群里,劉英俊老人雖然年近古稀,但活躍度極高。她說:“別看我年紀大,志愿服務的熱情卻絲毫不減,有一次去修路,拉沙子、拉水泥,我們這些老同志都爭先恐后搶著干,說實話,我們真不是沖著那點兒積分去的。”
同樣不是為積分而來的還有伊泰置業包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經理劉志偉,她拿出剛剛領回來的這本“公民道德儲蓄存折”向記者展示,“這是單位參加社區活動而獲得的集體賬戶,已經有130分了,還得繼續努力。”她說。
看到叔叔阿姨們紛紛獻愛心,奕陽幼兒園的陳雨萱小同學也不甘示弱,她在媽媽的帶領下,把自己看過的6本兒童讀物捐給了社區,從而獲得了人生第一本存折。
她拽著記者的手高興地說:“叔叔,我用積分還兌換了口哨和玩具呢。”嘀嘀,隨著一聲哨響,陳雨萱一溜煙地跑進了教室。
看到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日漸高漲,王芳緊皺了許久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她打趣地告訴記者:“這是我最想看到的,因為它帶來的綜合效應可以無限放大,銀行嘛,總得追求效益最大化吧?”
7月22日下午,記者來到火炬路社區一樓大廳道德銀行業務窗口,只見工作人員楊慧正在給一位老大爺用積分兌換商品,她說:“我每天不是給居民辦理存折,就是給他們兌換商品,還得不停地策劃、組織各種活動,盡管很累,但心里是暖融融的。”
記者在“愛心超市”看到,毛巾、簽字筆、玩具等50余種生活、學習用品擺放整齊,每件商品的價簽上都標注了價格,與傳統價簽不同的是,這里標注的是分值,洗手液200分,床單1000分,等等。
楊慧解釋說,金錢能儲蓄,道德同樣能儲蓄,道德銀行的開辦,就是要讓“看不見”的銀行發揮“看得見”的作用,將無形的道德成果變得可量化、可觸摸、可獲得。
隨著“儲戶”的日漸增多,道德銀行近日又將紙質存折升級為電子存折,并配套了專門的便攜式刷卡機,每次搞活動,只要將電子存折對準機器的感應區,積分就自動存入卡內。
如今,火炬路社區無論開展什么活動,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了;鄰里間的感情越來越深了;矛盾越來越少了;居民們的“存折”越來越鼓了。王芳說,她的干勁兒也越來越大了。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