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學院是內蒙古西部的一所綜合性應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祖國北疆,黃河幾字彎頭,享譽盛名的河套平原。河套學院的前身是1985年創建的河套大學,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并經教育部備案;2012年河套大學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河套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整體轉型試點院校。2018年底,在黃河之濱建設的新校區(雙河校區)建成并投入使用,辦學條件發生根本性變化,學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9年,時任自治區主席布小林同志親臨學院指導工作;2020年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經過近十年建設,學院應用型轉型取得顯著成效,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顯著提升,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呈現出持續、穩步、健康發展的態勢,圓滿完成了“十三五”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為學院“十四五”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院設有蒙古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數學與計算機系、生態與資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農學系、醫學系、經濟管理系、藝術系、體育系、馬克思主義學院13個院系及繼續教育學院。
學院始終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報國榮校”的辦學傳統,努力踐行“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校訓,恪守“培育高尚、追求卓越”的校風,緊緊圍繞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全面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校企深度融合,努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況
(一)辦學定位
學院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合辦學實際,確定了學院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
辦學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辦學和教學規律,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戰略,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全面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校政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和文化傳承功能,通過內涵建設加快全方位轉型升級,擴大多層面開放辦學,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總體目標定位: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
辦學類型定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辦學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創造條件開展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巴彥淖爾,面向內蒙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學科專業定位:文學、理學為基礎,農學為特色,工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醫學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
(二)本科專業設置
學院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2020-2021學年,學院新增設了2個本科專業,共有本科專業34個,涵蓋了9個學科門類,各學科門類比例為:工學類11個,占32.35%;文學類5個,占14.71%;理學類3個,占8.82%;農學類3個,占8.82%;管理學類3個,占8.82%;藝術學類3個,占8.82%;醫學類3個,占8.82%;教育學類2個,占5.88%;經濟學類1個,占2.94%。
2020-2021學年,學院根據巴彥淖爾市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國際巖畫學術研討會”“中國-南非巖刻研討會”等機構對口譯筆譯人才需要,通過深入調查和反復論證,綜合學院教學資源實際,提交了新增翻譯本科專業的申報材料,并于2021年9月開始招生。
(三)全日制在校生
隨著學院辦學條件逐年改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辦學聲譽不斷提升,本科生規模不斷擴大。2020-2021學年,全日制在校生10275人,其中本科生7769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75.61%,較上一學年增加12.15%;專科生2417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23.52%;共有少數民族學生2215人,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21.56%。
(四)本科生源質量
1.招生計劃及宣傳情況
2020-2021學年,學院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和產業結構特點,科學合理編制專業招生計劃,利用電視臺、廣播電臺、網絡等媒體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宣傳工作。面向全國9個省區,共投放本科計劃數1832人,實際錄取數1832人,招生計劃完成率100%。
2.本科生源質量狀況
2020-2021學年,普通文科第一志愿錄取率為100%,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19分;河南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51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41分;廣西壯族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38分;四川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36分;貴州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33分;江西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21分;西藏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20分;山西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4分。普通理科第一志愿錄取率為100%,其中,內蒙古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23分;河南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67分;廣西壯族自治區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40分;貴州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35分;江西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22分;山西省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2分。
二、師資隊伍與教學條件
(一)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堅持“人才強校”戰略,不斷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力度,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注重教師的引進與培養,著力提高教師的道德修養、專業素養、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基本滿足需要、結構漸趨合理、整體素質和能力基本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師隊伍。
1.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
2020-2021學年,學院共有專任教師583人,外聘教師86人。
職稱結構:專任教師中,教授37人(含其它正高級1人),副教授189人(含其它副高級24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38.76%;講師243人(含其他中級5人),占比41.68%;助教110人,占比18.87%。
學位結構:專任教師中,有博士26人,碩士339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62.61%;雙師雙能型教師121人,占專任教師的20.75%。
年齡結構:專任教師中,35歲以下教師186人,占比31.90%;36-45歲教師226人,占比38.77%;46歲以上教師171人,占比29.33%。
學緣結構:專任教師中,畢業于外校境內高校的教師556人,占比95.37%;畢業于境外高校的教師26人,占比4.46%。
教師隊伍年齡、學歷、學緣和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基本合理。
2.生師比
學院有折合在校生10544.5人,專任教師583人,外聘教師86人,生師比為16.84:1,各專業教師數量基本滿足本專業教學需要。
3.本科生主講教師情況
2020-2021學年,主講教師600人,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98.97%,全部通過崗前培訓。教師整體素質能夠滿足學院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4.教授承擔本科課程情況
2020-2021學年,學院在職教授37人,開課教授32人;學院開設本科課程共3541門次,其中教授授課149門次,占課程總數的4.21%;教授講授專業核心課程61門次,占課程總數的1.72%。
5.教師培養培訓
河套學院一直將教師培養培訓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納入學院發展規劃,依托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根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教師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開展教師培養,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專業技能綜合素質。
(1)將教師師德教育作為工作重點,著力推進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
學院師德專題教育領導小組積極落實責任主體,穩步推進師德教育工作。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及考察內蒙古時的重要講話等系列重要論述講話精神,學習習近平關于“三個牢固樹立”“四有老師”“四個引路人”“四個相統一”“六要”等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通過嚴格教師管理及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教育、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廣大教職工的思想道德素質與職業自覺性:選派146名教師參加了“明師道 強師德 正師風 鑄師魂,做新時代教育筑夢人”專題培訓;組織全體教職工系統學習《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負面清單》等師德師風建設有關政策文件;面向全院教職工開展了勞動教育培訓,有900余名教職工參加;引導教師以案為鑒、以案明紀,認真踐行師德規范,召開了14場師德警示教育大會,累計660名教職工參加。
嚴格教師師德考核工作,嚴格執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制度,將師德師風考核結果作為教師能否任課的最主要依據,作為教師評優評先、教學質量工程及教研課題申報等工作的重要依據,累計考核教師1392人次,其中考核優秀1363人次,優秀率97.9%。
(2)多途徑開展教師培養培訓工作,提升教師專業技能綜合素質
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文件要求,組織47名部門、院系代表參加“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專題網絡培訓。培訓后由參訓人員向廣大教職工開展講座,深入解讀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內涵,引領廣大教職工全面把握教育改革發展形勢任務,深入認識教育評價改革的政策要求,不斷推進改革工作走實走深。
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師隊伍建設,累計選派教師參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修33人次,組織39名教師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城川紅色教育培訓班”。
結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基礎理論扎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組織開展“基于產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科學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專題講座,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以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為抓手,深入推進學院應用型轉型發展,組織18名教師參加“全國應用型院校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經驗分享研修”專題培訓,并面向各院系開展專題講座。
組織教師參加教學創新、教學教法、教學設計、課程思政、一流課程建設、教學成果獎申報、師范類專業認證等培訓,提升教師綜合業務素質,引導教師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組織13名教師參加“教師教學創新大賽評價要點解析及創新教學設計分析與競賽備賽經驗分享”專題網絡培訓;組織111名教師參加大學教師教學教法專題網絡培訓;組織142名教師參加“學科教學育人與課程思政”專題網絡培訓;組織132名教師參加打造大學“金課”建設一流本科課程專題網絡培訓;組織349名教師觀看一流課程申報與建設培訓視頻講座;組織14名教師參加《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培育、凝練及申報實務指導暨實戰案例剖析培訓班》,并由參訓教師面向各院系開展教學成果獎申報全員培訓;組織200余名教師參加師范類專業認證培訓。
緊抓青年教師培養,提升青年教師學歷學位及教育教學水平。在全院范圍內選派100名教職工赴馬來西亞林肯大學學院、菲律賓萊西姆大學、菲律賓克里斯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切實落實青年教師助教制度、進修培訓制度,選派28名教師參加新進人員崗前培訓;為新入職教師選派指導教師,“一對一、結對子”,實現新入職教師助教工作全覆蓋,助力青年教師成長。重視青年班主任輔導員隊伍建設,累計組織143人次教師參加新任班主任崗前培訓。
不斷提升教師創新創業業務水平,通過線上、線下方式,面向創新創業授課教師、創新創業項目指導教師及創新創業相關職能部門教師開展創新創業專題培訓15次,累計422人次參加。
選派教師赴行業企業實踐進修,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選派5名教師赴學院校企合作單位山東恒邦教育信息有限公司,參加跨境電商Amazon運營師資培訓、無人機駕駛操控導師培訓;選派3名教師赴校企合作企業達內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參加大數據應用、人工智能、云計算與網絡安全等方面內容培訓;選派2名教師赴校企合作單位長沙樂師達科技有限公司參加Python數據分析培訓;選派1名教師赴行業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實踐進修。
組織教學管理人員參加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培訓,夯實基層教學組織基礎。組織111名教學管理相關教師參加了“新時代高校基層教學組織構建與教學管理能力提升培訓班”,并進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規劃研討,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
(3)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組織進行2020年教師節表彰評選活動,推薦自治區優秀教師1人,自治區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1人,巴彥淖爾市優秀教師2人,巴彥淖爾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巴彥淖爾市優秀德育工作者1人,巴彥淖爾市優秀高校輔導員1人;評選出院級教育教學服務管理先進集體6個、師德先進個人15人、優秀教師39人、優秀教育工作者48人,舉行系列表彰活動,引導教師見賢思齊,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
(二)教學經費投入情況
2020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1806萬元,生均日常本科教學運行支出2324元。本科專項教學經費692.88萬元;其中,教師培訓進修經費支出125.92萬元,學生活動經費支出113.02萬元。本科實驗、實習經費191.59萬元;其中,本科實驗經費93.74萬元,生均本科實驗經費121元;本科實習經費97.85萬元,生均本科實習經費126元。
(三)基礎設施
學院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教學條件不斷改善,本科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教室、實驗室、機房建設情況
學院現有多媒體教室261間,同頻互動教室300間,標準化考場216間,微課慕課錄播室12間,語音室3間,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室1間,同聲傳譯室1間,多功能報告廳9間,公共計算機實驗室12間,專業機房29間,教學用計算機總數達到2481臺,百名學生配備計算機達24臺,百名學生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為144個。
學院現有各類實驗實訓室451間,其中實驗、實訓室301間,琴房138間,畫室11間,美術展廳1個。
學院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010.26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9928.68萬元。教學儀器、設備的不斷投入,為學院實驗課程的開設、創新創業的開展以及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施提供了硬件支持。
2.實習基地
2020-2021學年,學院與區內外企事業單位共建179個穩定的實習實訓就業基地,有效地支撐各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能。
3.圖書館
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圖書99.67萬冊,生均紙質圖書94.53冊;電子圖書477090冊,電子期刊421684冊,圖書資源總量1661240冊,生均圖書157.54冊。豐富的圖書及數字資源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4.教學行政用房
校園占地面積1047.98畝,總建筑面積43.84萬平方米;教學行政用房28.65萬平方米,生均27.89平方米;實驗室面積2.6萬平方米,生均2.57平方米;實習場所面積3萬平方米,生均2.92平方米。
5.體育場館
現有室外田徑場3塊,室外運動場40塊,足球運動場3塊,總面積8.84萬平方米;室內運動場館0.93萬平方米,室內外運動場對師生全部免費開放。
6.校園網
學院不斷加強網絡信息資源的建設,實現了網絡資源的智能、快捷、安全訪問,方便了師生的教學、科研、學習和生活,建成校園網核心機房和云計算平臺。學院已建成教務管理、科研管理、財務管理、學生工作管理、心理測普、檔案管理、國有資產管理、一卡通系統等數字化校園網站集群系統。
三、教學建設與改革
(一)人才培養方案
學院確立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突出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對接,強化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創新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機制,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思路。
對標國家質量標準和學院培養目標定位,制定2021版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開展2020級人才培養方案審核工作,按照學科類別分10個小組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學時學分安排、核心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環節等方面對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認真細致地審核,梳理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和建議。
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安排教學,做到院系開課有計劃、教師授課有大綱、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有程序、教學過程質量有監控。通過落實教學任務、編制課程表、核實課程成績單等渠道掌握人才培養方案的執行情況,人才培養方案執行情況良好。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學院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一系列的舉措,不斷深入實施鑄魂育人工程,形成了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制定了《關于在全院深入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工作措施。學院黨委班子成員深入院系,以“踐行守望相助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帶頭上講臺講授專題黨課;各院系黨總支班子成員開展了“帶頭上講臺講授專題黨課”活動。學院黨委班子成員帶頭聽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并從總體安排、人才引進、教學資源配置等方面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任課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精心打磨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精心挑選教學案例,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課程有序開展。學院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政策研究課題的申報與研究,2020年以來,學院教師立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治區級課題7項,發表論文4篇;與巴彥淖爾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共同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積極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學院黨委書記馮呼和、學院2位教師面向全體師生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宣講活動;組織800余名黨員參加了升旗儀式暨集體宣誓活動;舉辦2021年世界讀書日活動暨書香河院建設系列活動;開展了“教師中華經典誦讀大賽”活動、“紅色家書”校園誦讀競賽和“學黨史知識,做有為青年”黨史知識競賽活動;組織師生齊聲唱響《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舉辦“輝煌百年、奮進時代”河套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畫作品展;組織全體師生收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舉辦學習宣傳貫徹“七一”重要講話精神讀書班。以黨史學習教育為主線,強化了“四史”學習教育,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教育和師德日常教育,不斷增強師生的思想覺悟。
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納入學院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微課大賽等競賽活動評分標準,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流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2020-2021學年開展了《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門課程公開課活動,選拔6位教師在全院范圍內進行了課程思政典型經驗交流,立項院級“課程思政”本科示范課程項目3項,努力打造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效應,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將《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作為必修教材,做到師生全覆蓋;從2021級師范生起,開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研究”必修課;嚴格按照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規定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制定了《河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實施方案》《河套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集體備課實施方案》等文件,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
開設了院系兩級“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創建完善了“兩微一端”團學新媒體工作矩陣,推進“到夢空間”第二課堂成績單、“智慧團建”“易班”等網絡平臺建設;打造“誠信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珍惜父母血汗錢”主題班團會等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動。通過打造學生思政工作品牌活動,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不斷提高。
目前,學院建成了自治區級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2個、院級“名師工作室”3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中有自治區級教學名師1名、教壇新秀3名;獲評全國“活力團支部”1個,自治區級“五四紅旗團支部”3個;2020年學院獲批成為自治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院校,“132”模式下“實踐育人”工程建設與實踐項目獲批全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育人類精品項目。
(三)專業建設
學院不斷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緊密對接區域行業產業需求,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專業,按照巴彥淖爾市“建設綠色產業集聚區、生態文明示范區、鄉村振興樣板區、對蒙開放先行區、美好生活共享區”的總體思路,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四群一鏈”專業格局,專業集群合力顯著,特色專業優勢凸顯。
“四群”是以農學、動物科學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產業的農學類專業群;以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巴彥淖爾護理康復與養老產業的醫學類專業群;以財務管理、審計學、金融工程、國際商務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鄉村振興的經濟管理學類專業群;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農業水利工程、物聯網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為基礎構建對接對蒙開放先行區的工學類專業群。“一鏈”是依托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生態工程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等專業,構建對接巴彥淖爾市綠色化和生態保護產業鏈需求相關的人才培養專業鏈。
學院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院發展目標,2020-2021學年修訂了專業建設規劃,將“需求導向、突出特色、統籌規劃、動態調整”的專業建設原則落到具體工作中,嚴格執行專業調整機制、評估機制和預警機制。采取限制招生、停止招生、專業合并直至撤銷的辦法和手段,使學院的專業結構和布局日趨合理。2020-2021學年,新增設了水利水電工程和工程管理2個本科專業,本科專業達到34個,豐富了“四群一鏈”專業格局;提交了翻譯本科專業的申報材料,突出了學科專業布局與區域行業產業需求的對接。
2020-2021學年,組織自治區級一流課程申報,立項15門自治區一流課程;農業水利工程和數學與應用數學2個專業獲批自治區級一流專業,自治區級一流專業數量達到6個,另有自治區級品牌專業13個;與北京東方智業文化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校企合作專業10個。
(四)課程建設
學院遵循“夯實基礎,多向選擇”的原則,構建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構建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集中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和素質拓展模塊等模塊化課程,課程體系不斷優化。2020-2021學年,學院共開設本科課程1229門;開設網絡通識教育課程609門;其中,通識教育采用線上網絡課程選修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學院課程教學實行單班授課,保障育人質量。以單班授課形式開展教學,有利于授課教師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因材施教。單班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課堂學習,積極思考,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了育人質量。
學院持續強化以合格課程為基礎、優質和示范課程為重點、精品課程為目標的課程建設體系,深入推進本科合格課程、優質課程、示范課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現有自治區級精品課程21門,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10門;2020-2021學年,開展自治區一流課程申報工作,立項15門自治區級一流課程;根據《河套學院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意見》要求,驗收合格課程257門,評選產生優質課程21門,示范課程16門。
學院持續加大課程改革培訓力度,有效推進課程建設。對《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軍事理論》《創新創業》《勞動教育》四門公共必修課程的授課情況開展網絡問卷調查,并形成問卷分析報告,為相關教研室編制教學大綱、授課計劃以及任課教師提升教學能力提供參考與幫助;邀請內蒙古超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相關研究專家面向全體任課教師開展“一流課程申報與建設”專題培訓,解析了一流課程申報注意事項及建設要點,為一流課程申報和建設奠定基礎;邀請內蒙古師范大學教師做了題為“英語語音慕課建設與實踐”專題講座,進一步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提升。
(五)教材建設
學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要求,將《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作為必修教材,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征訂工作,精心組織師生征訂,保證上課班級學生都有教材。
不斷推進教材建設與管理工作,2020-2021學年修訂了《河套學院教材建設與管理辦法(修訂)》;組織10人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文學理論”等4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專項培訓;按照《國家教材委員會關于開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了教材獎評選推薦工作;鼓勵教師編寫高質量教材,學院投入20萬元用于重點教材建設工作,學院教師主編出版教材3部。
加強對教材選用的監控,保證高質量教材進課堂。嚴格執行《河套學院關于調整教材征訂方式的意見》和《河套學院教材質量評估管理辦法》,引導學生自主購置教材。嚴格選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政治立場。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對教材選用工作的監督作用,組織師生對選用的教材進行質量評估和實用性評價等。對教材征訂情況進行了統計,統計顯示近三年出版教材的選用率本科達40.85%、專科達51.16%;規劃教材(含國家級、省部級)選用率本科達69.42%、專科達88.37%;選用應用型教材13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嚴格按照教育部、教育廳和學院相關文件規定選用。
(六)教育教學改革
多舉措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組織部門、院系代表參加“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專題網絡培訓,助力廣大教職工準確把握教育評價改革政策要求,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工作。高度重視教育評價改革工作,逐項核對,扎實推進新時代教學評價改革工作,下發《關于征求河套學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工作方案和河套學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措施清單意見的通知》《關于印發河套學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關于報送河套學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負面清單的通知》《河套學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負面清單》《關于印發河套學院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措施清單的通知》等文件。組織全員認真查擺教育評價改革負面清單,明確任務目標制定教育評價改革工作方案、措施清單,推進各項教育評價改革工作實施。制定《河套學院2021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實施方案》《河套學院2021年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河套學院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辦法(試行)》等文件,在職稱評聘、選人用人方面破除“五唯”不良導向,注重實績,體現教學中心地位,正確引導廣大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充分調動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將精力投身于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中,全力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
抓好人才培養“新基建”建設水平,深入推動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不斷加強教學研究工作的支持與管理。2020-2021學年,立項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7項;開展2016-2018年教學研究專項課題立項研究期滿結題驗收工作,29項研究項目通過結題驗收。組織教師參加“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培育、凝練及申報實務指導暨實戰案例剖析培訓班”,制定了《河套學院教學成果獎評審與獎勵辦法》,將有序開展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
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典型經驗交流活動,在教研室、院系經驗交流的基礎上,遴選2位教師在全院范圍內分享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式、方法,進一步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促動課堂教學革命。
推進學分制改革,不斷完善素質拓展模塊課程體系,充分尊重學生在志趣、性格、能力方面的個性差異。2018級學生通過教務管理系統選修了跨學科跨專業選修課,由任課教師與班主任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共選設課程112門。
以新時代教師素質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為導向,改革和加強師范教育,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為加強師范類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組織師范類專業院系負責人、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等參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舉辦的2021年師范類專業認證第一期學校培訓和師范類專業調研、論證工作,推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為學院開展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強化學院師范類專業主體意識,全面提升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七)課堂教學
嚴格執行《河套學院教學管理工作條例》《河套學院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河套學院關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規定》等教學管理制度,嚴明教學紀律,規范教學各環節,保障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嚴肅性,促動高職稱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承擔教學任務的教授占正高級職稱專任教師的86.49%,為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開展2020年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活動,40周歲以下專任教師進行院系初賽,選拔48名青年教師在全院范圍內進行決賽,所有教師通過同頻互動進行觀賽,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設計,促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和方式多樣化,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根據《河套學院關于舉辦首屆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的通知》《河套學院關于舉辦首屆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決賽的通知》文件要求,組織舉辦了首屆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決賽,決賽分文科、理工科兩個組別,13位教師獲獎。
為推進學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舉辦了第三屆微課教學比賽活動,以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充分利用微課慕課錄播系統,全部專任教師參與,110位教師的作品獲獎。
(八)實踐教學
學院根據《河套學院實驗教學管理辦法》《河套學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管理辦法》等制度,加強對實驗教學的管理,積極推進實驗教學改革,將應用能力培養作為實驗教學的核心內容。2020-2021學年,有既能承擔理論教學工作又能指導實驗的“雙能力”教師204人;有專職實驗指導人員54人,其中高級職稱6人,占比11.11%,各專業實驗開出率均達到100%。
目前與企事業單位共建穩定的實習實訓基地179個,平均每個本科專業有5個以上實習實訓基地。2020-2021學年,共投入51.06萬元用于實習指導工作,抽查走訪實習實訓基地43個,監控實習質量。通過實習管理系統,實現了實習地點定位、實習安全預警、實習成績考評、實習內容指導等實習過程的全方位監控,進一步加強了實習實訓管理。學生實習成績采用實習單位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綜合評定的辦法,實現了實習實訓成績評定多元化。
將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必選項目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時學分。根據《河套學院學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明確社會實踐的時間和任務要求。建立穩定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堅持社會實踐與專業相結合、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學生通過團體、小組、個人形式假期返鄉廣泛開展社會實踐。以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為抓手,現有院級重點實踐團隊13支,深入農村牧區、城鎮社區、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廣泛開展愛心醫療服務、文化藝術服務、教育關愛、陽光助農、國情社情調查、理論宣講、推普脫貧攻堅等活動,學生的服務社會、實踐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九)畢業論文(設計)
加強學生畢業論文管理,嚴把畢業出口關。通過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對選題、學生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審核、撰寫與評閱、成績評定進行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加強畢業論文(設計)過程性監控。根據《河套學院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實施細則》要求,2021年對學生畢業論文進行查重檢測,共檢測1966篇畢業論文(設計),其中1958篇學位論文(設計)通過檢測,通過率為99.59%。同時,針對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問題向教學單位進行反饋、整改,進一步規范了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
(十)創新創業教育
2020-2021學年,學院共開設創新創業課程21門。通過加強創新創業課程相關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必修+選修”“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的課程改革模式,強化創新創業指導與專業、市場和行業的結合,著力構建創新創業課程實訓平臺。2020年10月,在“智匯青春 開創未來”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上,學生參賽項目“食用葵花籽蛋白質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被評選為“最佳創意項目”,1名教師被評為優秀指導教師;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內蒙古賽區暨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我院學生團隊的參賽作品“智能衣柜”和“助老機械手臂”分別獲得自治區級二等獎和自治區級三等獎。組織2021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工作,共立項院級項目29項,獲批國家級項目6項,自治區級項目13項。對2019年立項的24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驗收考核。舉辦河套學院第七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院累計參賽項目495項,從校賽獲獎項目中遴選14項參加第七屆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參賽項目“一種智能物流車”和“聚羧酸減水劑環保型生產線”榮獲自治區級銅獎。
四、專業培養能力
學院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強“四群一鏈”專業集群內各專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資源共享,不斷優化課程體系,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通過執行落實專業評估機制、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實現了專業結構合理、課程建設成效明顯、實踐教學不斷強化的目標。
(一)堅持“逐步過渡,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合理規劃設置專業
按照“本科為主、本專結合、逐步過渡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對專業進行動態調整,集中精力建設本科專業,持續調減專科專業數量。2020-2021學年,專科專業由上一學年的20個調減為8個,本科專業由上一學年的32個增加到34個。其中,工學類11個,分別為農業水利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物聯網工程、機械電子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生態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文學類5個,分別為漢語言文學、英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新聞學、網絡與新媒體;理學類3個,分別為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化學、信息與計算科學;農學類3個,分別為動物科學、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類3個,分別為財務管理、審計學、國際商務;藝術學類3個,分別為美術學、音樂學、視覺傳達設計;醫學類3個,分別為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助產學;教育學類2個,分別為學前教育、體育教育;經濟學類1個,為金融工程。其中,師范類專業7個,分別為數學與應用數學、漢語言文學、英語、美術學、學前教育、音樂學、體育教育。
依據《河套學院專業設置管理辦法》,明確專業設置標準,直接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增設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2個本科專業。進一步發揮學生潛能,拓寬培養渠道;確定了漢語言文學、英語等兩個雙學士學位專業,87名學生修讀雙學士學位。
(二)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持續培育打造特色專業
把握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機遇,明確專業定位,強化專業內涵建設,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努力形成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依托農學學科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優勢,建設農學特色專業;借助“河套牌護士”的良好社會聲譽,發揮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優勢,深入推進醫教協同,建設護理學特色專業。2020-2021學年,新增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動物科學3個院級特色專業,目前共有院級特色專業5個。
(三)加強合作辦學,培育應用型人才
立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對接生態環境修復建設、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醫療保健、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電子商務等重點產業和領域,強化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力度。截至2021年8月,學院共有10個校企共建專業,分別是信息與計算科學(云計算方向)、美術學(廣告設計方向)、數學與應用數學(大數據分析方向)、物聯網工程、審計學(企業內部管理審計方向)、機械電子工程(智能技術方向)、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數據中心設施運維方向)、國際商務(國際貿易管理與運營方向)、農學(植保無人機研發與應用)、網絡與新媒體。
(四)強化人才培養,打造一流專業
學院共有農學、動物科學、護理學、財務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農業水利工程6個自治區級一流專業。
1.農學專業
農學專業在2012年設置為本科專業,至今已培養了19屆600余名農學專科畢業生,6屆246名農學本科畢業生。農學專業經過27年專科,9年本科的辦學經歷,2003年被評為校級品牌專業,2019年被評為自治區級一流專業。
農學專業“設施農業”“作物栽培學”“農業氣象學”等課程實行校內教師與校外行業專家共同授課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良好。組建了5個課程組和課程互助組,2016年“遺傳學教學團隊”被評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2017年“植物保護教學團隊”被評為院級教學團隊。2020年“植物組織培養”獲批院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021年“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組織培養”獲批院級一流課程。農學實驗室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河套地區綠色農產品安全生產與預警控制實驗室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農學專業教師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星火科技12396線上服務等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與指導服務,落實高校服務社會職能,不斷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隨著一流專業建設不斷推進,農學專業學生的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升。近三年,學生升學率分別為21.88%、21.21%、33.33%;學生參加各類創業大賽入圍14項,其中,獲自治區三等獎2項,院級金獎2項、銀獎3項、銅獎1項,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2項,其中自治區級1項。
2.動物科學專業
動物科學專業可追溯至1985年的畜牧獸醫專業,專業培養方向是培養農牧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師資,2004年專業培養方向調整為培養地方畜牧獸醫相關領域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09年畜牧獸醫專業被評為河套大學品牌專業,2011年被評為自治區級品牌專業。2012年,動物科學專業設置為本科專業,目前共招收10屆22個班726名學生。2019年被評為自治區級一流專業。
動物科學專業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緊緊圍繞區域產業結構特點,融入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建設,助力“天賦河套”品牌建設。2020年獲批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項,自治區級一流課程1項,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1項;2021年榮獲院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依托與地方企業、科研院所共建內蒙古肉羊遺傳評估方法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巴彥淖爾市科研創新平臺—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研究中心、巴彥淖爾市博士工作站等,搭建了實踐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三位一體”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平臺。依托圣牧高科、富川公司、金草原集團等當地肉羊龍頭企業,開展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質。依托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的羊文化博物館和校內建設的專業化教室—卜式學堂,挖掘畜牧業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以“課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情感育人”為抓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參加各類創業大賽,獲自治區級銀獎3項、三等獎4項,院級金獎6項、銀獎11項。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6項,其中國家級1項,自治區級1項。畢業生就業前景良好,2016屆畢業生王守嶺同學自主創業,成立了“奈曼旗蒙沁養殖專業合作社”,創立自主品牌羊肉Meatbest;2018-2020屆畢業生中3名被牧原集團聘為廠長,4名聘為段長;2021屆畢業生端榮慶被內蒙古圣牧高科牧業有限公司聘為部門經理。
3.護理學專業
護理學專業的前身是巴彥淖爾盟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具有60多年護理教育歷史,2004年并入河套大學正式招收全日制專科學生。2013年,招收護理學專業第一屆全日制本科學生。2016年,護理學科被評審為院級重點學科,2019年,護理學專業被評為自治區級一流專業和院級特色專業。
護理學專業師資隊伍穩定,理論基礎扎實、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較強,現有草原英才1人、自治區“新世紀321”人才1人、自治區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計劃領軍人才1人、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個、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壇新秀1人、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院級線下一流課程1門。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蜱媒人畜共患傳染病實驗室被評為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主要研究對有效預防和控制疫病的發生和流行發揮極大的作用;解剖數字人、生命科學館和應急救護體驗館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和巴彥淖爾市科普教育基地,現已面向社會培訓2000余人次;現有校外實習基地72家,構建了“實驗實訓室+模擬醫院+臨床醫院+社區”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更加適應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護理學專業先后舉辦了“河套學院醫學系校企(醫)合作共謀發展”座談會、“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推進研討會,不斷加強創新性人才培養,提升服務社會功能。
學生在各項技能大賽中表現良好,獲得全國護理技能大賽三等獎1項;獲得中國大學生技能大賽護理專業賽道東北華北賽區三等獎1項;多次獲得自治區和院級“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和銅獎。畢業生在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寧夏等地就業,用人單位反饋良好,形成了“河套牌”護士的美譽,“河套牌”護士對蒙、京、津、冀、寧等地區醫療衛生事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4.財務管理專業
財務管理本科專業是在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企業管理、工商管理等專業基礎上開設的,于2013年開始招生。2019年,財務管理專業被評為自治區級一流專業。目前,財務管理專業本科在校生共275人。
財務管理專業以《河套學院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規劃》為指導,突出應用能力培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加強課程思政建設,注重綜合素質教育。秉著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理念,構建并不斷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制定符合“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會計等的人才培養方案;探索適應“互聯網+”時代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努力將財務管理專業建設成為辦學理念先進、辦學條件優良、人才培養質量高、社會服務能力強本科專業。
財務管理專業已建成會計教學團隊、財務管理教學團隊2個自治區級教學團隊;自治區級精品課程4門,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自治區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2門,自治區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1門;院級一流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8門,院級示范課程1門,院級本科合格課程28門。
財務管理專業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獲得自治區級以上各類競賽獎勵和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學生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學生參加“全國應用型本科會計技能競賽”,1名學生獲得二等獎,6名學生獲得三等獎;學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33人,獲得自治區級“三好學生”榮譽4人,獲得自治區級優秀學生干部1人。2021年,50名學生獲得院級獎學金;百余名學生參加助學筑夢鑄人活動;9名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5.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的前身為原巴盟教育學院1981年設立的數學教育專業。2001年院校合并后并入河套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2006年數學教育專業被評為院級品牌專業。2012年,成為河套學院首批設置的本科專業,并于9月開始招生。2016年新增校企共建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大數據分析方向)。2020年被評為河套學院一流專業,同年獲批自治區一流專業。
現有自治區級一流課程1門、自治區級在線開放課程1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1門、自治區級教學團隊1個、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人、自治區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院級在線開放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4門,院級教學團隊2個、院級教壇新秀1人、院級教學成果獎2項,院級本科優質課5門、院級本科合格課程60門。“應用數學研究所”“數論研究中心”先后被確定為學院重點培育平臺。依托平臺,促進教師教科研工作,成功申報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2項、市級項目1項、院級項目4項;公開發表出版各級各類教科研論文55篇,論著及教材3本。
升本以來,學生共考取碩士研究生65名,其中2018屆有25名學生被錄取,升學率為37.31%。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在各級各類競賽中多次獲獎,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本科組全國一等獎1項、全國二等獎4項、申報并完成“河套學院大學生科研基金項目”。2021年,學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10人,自治區級“三好學生”榮譽4人,159名學生參加助學筑夢鑄人活動,15名學生參加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6.農業水利工程專業
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臨河水利學校設立的農田水利工程專業。2004年并入河套大學,2013年農業水利工程專業設置為本科專業,現有8個實驗實訓室,下設27間分室;雙師雙能型教師7人;共招收8屆13個班473名學生。現有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學名師1人,自治區高等學校教壇新秀1人,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三等獎1人。
依托河套灌區地域優勢,深化產學研合作,現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教學基地17個。通過創建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內蒙古自治區河套灌溉排水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套灌區生態水利研究中心,不斷推進與河套灌區相關管理單位的產學研深度合作與交流,教師的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申報各級各類教科研項目20余項;培養學術骨干10余名。
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技能不斷提升。2016年,獲得內蒙古年度大學生“桃李之星”1人。2018年,學生參加第六屆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獲優秀獎。2019年,學生參加全區高等院校大學生測量技能競賽,獲三等獎。2020年,3名學生入圍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其中2項立項為自治區級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21年,學生參加“南方測繪杯”全區高等院校大學生測量技能競賽,獲得GNSS-RTK放樣一等獎、一級導線測量二等獎、團體二等獎;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內蒙古自治區非數學組一等獎1人,二等獎2人,三等獎1人;參加自治區結構設計大賽,獲得優秀獎;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院級三等獎1人。
五、質量保障體系
(一)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1.制度保障
2020-2021學年,學院不斷加強和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建設,制定并下發《關于印發<河套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專業審核與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河套學院大學生應征入伍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進一步完善學生學業相關管理工作。制定了《河套學院2021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實施方案》《河套學院2021年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條件》《河套學院高校教師系列職稱評審辦法(試行)》文件,完善了《河套學院教職工績效工資實施方案》文件,破除“五唯”不良導向,推動新時代教師評價改革,激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學工作。
2.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落實情況
建立和完善學院黨委直接領導,協調學院行政負責實施,分管院領導具體負責的領導體制。加強和改進學院領導深入基層聯系學生工作機制,突出學生中心地位,不斷健全服務學生發展機制。黨委書記、院長等結合自身學科背景和工作經歷,帶頭走進課堂聽課、評課,帶頭推動人才培養工作的落實,帶頭聯系一線教師與學生。
按照優先保障教學的原則安排經費預算,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占比及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逐年增加,基本保證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2020-2021學年,本科專項教學經費投入692.88萬元,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1806萬元。
各管理機構和教輔單位秉承“以教學為中心,一切工作服務于教育教學”的理念,落實教育教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立項、社會實踐等各方面政策和措施,把服務教學和服務師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20-2021學年,師生對學院管理服務工作的滿意度為97.42%。
(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加強質量常態監控
學院規章制度逐步完善,各主要教學環節嚴格按照《河套學院教學管理制度匯編》執行,教學運行平穩有序,教育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教學工作委員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課程建設指導委員會、院系兩級教學督導工作組及相關部門,全方位開展專業評估、課程評估、教材評估、教研室評估、實驗室評估、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實踐教學質量評估、學生學業質量評估、畢業生評價等評估工作,為學院專業、課程、教研室、教材、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及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生學業質量的提升提供建設性指導意見,形成有效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推動學院內涵式發展。
選聘院級教學督導21人,系級教學督導76人,組建了院級、系級教學督導工作組,開展教室日志、教案、試卷、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文件等專項教學檢查和隨機聽課、師生座談會等活動。2020-2021學年,院級教學督導聽課共計1116人次;開展專項檢查412人次;召開教師座談會150次,學生代表座談會65次;院級督導開展畢業論文(設計)、教案專項檢查,共抽查了10個院系27份畢業論文(設計)和13個院系38名教師的教案;召開4次教學督導工作分析總結會,發布教學督導簡報7期。開展河套學院督導工作網絡調查問卷,問卷回收438份,形成督導工作網絡問卷調查分析報告,深入分析督導工作現狀、面臨的問題,并對督導工作提出建議,促進督導工作規范化。
通過選樹教學先進典型,發揮正向帶動作用。開展督導最喜歡的教師、教師最喜歡的督導評選活動,共評選出13位督導最喜歡的教師、3位教師最喜歡的院級督導與8位教師最喜歡的系級督導,并在河套學院公眾號推送了優秀教師的事跡,讓優秀教師更好地發揮榜樣的作用。
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實施學生教學信息員制度。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質量監控方面的作用,學生教學信息員隊伍覆蓋全院所有教學班。按月梳理、反饋有關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及教育教學管理等方面意見和建議,集中反饋給院系及相關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解決教學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020-2021學年,召開學生信息員座談會2次,共發布教學信息員簡報3期,有效促進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的聯系與溝通。開展了2021年度優秀教學信息員評選活動,最終評選出優秀學生教學信息員89名。
采取常規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期初、期中和期末常規教學檢查,院系日常教學檢查常態化。2020-2021學年,學院開展教學檢查8次,涉及課程976門次,覆蓋學生30696人次。
落實聽課制度,分管教學的學院領導、教務處工作人員及教師全面落實學院聽課制度,深入教室、實驗室聽課,了解教學狀況,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持續推進任課教師每人每學期至少聽課10次,以教研活動形式進行評課,強化教師間的溝通與督促,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加強學風建設,強化考風考紀管理,啟用標準化考場監控設備216個,實現所有考場視頻監控全覆蓋,輔助強化巡考力度。
各項舉措的實施,持續推動學院的教學基本建設,進一步規范了教學行為,確保教學秩序的穩定運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加強。對學院教育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地監督、檢測和評價,對教學質量、教學運行狀況做出了科學地判斷,為調整教育教學及教學管理決策提供依據,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三)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利用
學院高度重視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高等教育基層教育統計報表等數據采集、上報工作,及時向社會公開發布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如實反映學院在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方面所作的各項工作和本科教學的實際情況。通過各項基本狀態數據的采集,對影響學院本科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指標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向相關部門反饋并采取相應改進措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四)持續推進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整改
2020-2021學年,根據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學院在辦學思想與定位、師資隊伍建設、機構職能優化、產學研合作、學科專業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學質量保障、學生指導與服務等方面扎實開展整改工作,鞏固評建工作成果。下發了《河套學院關于下發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各院系整改任務清單的通知》《關于報送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整改各工作組報告的通知》等文件,對各項評估整改工作進行全面檢查,確保專家反饋意見全部落實到位。根據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各項整改工作的開展落實情況,組織專人撰寫了《河套學院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整改報告》,并上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和教育部評估中心。2021年1月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正式發布了《關于公布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結果的通知》,河套學院通過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通過一年的整改,學院辦學定位更加有效落實、師資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內部管理機構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效果顯著提升、專業內涵建設水平全面提升、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學生指導與服務實效凸顯。學院將按照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整改的各項要求,持續推進教育教學工作,為迎接審核評估奠定基礎。
(五)開展學位評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等學校學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辦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河套學院2021年新增學士學位授權專業自評及申報工作實施方案》《河套學院新增學士學位授予專業審核與質量監督管理辦法(試行)》,開展了體育教育、給排水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3個本科專業新增學士學位授權評估工作,3個專業均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六)加強師范類專業建設
學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數學與應用數學、英語、美術學、音樂學、學前教育、體育教育7個本科師范類專業。為不斷提升學院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組織師范類專業院系負責人、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等參加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舉辦的2021年師范類專業認證第一期學校培訓和師范類專業調研、論證工作,強化學院師范類專業主體意識,積極開展自評自建工作,為下一步師范類專業認證打下良好的基礎。
六、學生學習效果
(一)學生滿意度
2020-2021學年,召開全院學生代表座談會3次。開展了學生對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及教學管理工作滿意率調查,6664名學生參加調查活動;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工作及教學效果滿意率為98.45%;學生對教師的工作態度、學風考風、教學條件、生活條件和安全管理等工作非常滿意。
(二)本科生畢業與學位授予
2021屆共有本科畢業生1861名,畢業人數為1797人,畢業率為96.56%,授予學士學位1797人,學位授予率100%。
(三)攻讀研究生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學院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報考碩士研究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促進學風建設。2021屆本科畢業生中50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
(四)學生競賽
學院高度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20-2021學年,共獲得國家級獎項3項,自治區級獎項84項。其中,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國家級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自治區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2項;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自治區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3項;內蒙古自治區第三屆BIM應用大賽三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自治區級二等獎1項;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生足球聯賽本科校園組男子組比賽亞軍;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3項。
(五)畢業生就業
學院高度重視2021屆畢業生就業工作,認真落實“一把手”工程,落實落細就業工作主體責任,強化頂層設計,明確責任目標,細化工作舉措,制定《河套學院2021屆畢業生就業工作實施方案》《河套學院2021屆畢業生就業攻堅行動方案》《河套學院重點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制度》等文件,全力打好畢業生“就業攻堅戰”。
加強就業指導服務,開拓就業市場,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就業服務。充分利用“北疆就業”“24365智慧服務平臺”“河套學院就業微信公眾號”“河套學院就業信息網站”“就業工作微信群”等平臺精準推送就業信息,舉辦線上線下大中型招聘會。積極轉變“慢就業”現象,舉辦“家校合力共促就業講座”“畢業班班主任培訓”“優秀畢業生講座”,并組織優秀畢業生參加全國2021年第四屆“閃亮的日子—青春該有的模樣”大學生就業創業人物事跡征集活動,我院1名畢業生獲得全國表彰。不斷提升就業質量,開展免費公考培訓、舉辦簡歷大賽和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組織學生參加全區“公招考試模擬大賽”等活動。
2021屆本科畢業生共1797人,就業人數為1591人,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8.54%。通過對2021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回訪,綜合反饋信息顯示,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工作表現總體滿意率為94.06%。
七、特色發展
學院始終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報國榮校”的辦學傳統,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促進轉型發展,全力推進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
(一)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提升專業內涵建設水平
根據巴彥淖爾市“五區一市共建”發展戰略和“塞上江南,綠色崛起”的發展目標,依托巴彥淖爾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主動對接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四群一鏈”專業格局。
學院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深入內蒙古恒豐集團公司、“天賦河套”總部等重點合作單位開展了關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行業狀況和人才需求的校政企合作調研,共走訪調研企業63次,涉及周邊企事業單位78家;邀請巴彥淖爾市農業局等企事業單位的本土專家參與論證70人次,2次邀請“河套學院巴彥淖爾生態治理與綠色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駐站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傅伯杰院士來我院考察指導,開展學術講座并就生態、環境相關專業發展方向和服務地方給予了大力指導。學院通過不斷調研和論證,對區域經濟各行業的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就業崗位、崗位能力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推進學院專業集群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學院梳理、論證已設專業對“四群一鏈”專業布局的支撐性,不斷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布局。2020-2021學年,學前教育、康復治療學、財務管理專業在停招一年后恢復招生,護理學專業恢復普通高中招生,工程管理、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始招生;環境生態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金融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等5個專業各縮減了40個招生名額。采取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辦法和手段,使學院的專業結構和布局日趨合理,更好的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構建全方位教育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現有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27人,建成自治區級“名師工作室”2個,院級“名師工作室”3個,每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設置教研室1個,投入73.73萬元,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訓室。注重學生思想教育及全面發展,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合理設置課程模塊和教學環節,構建與培養目標相配套的課程體系。開展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專項研究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自治區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專項研究項目3項,院級研究項目10項,院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專項研究項目10項,院級“課程思政”示范課3門。打造了“誠信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珍惜父母血汗錢”主題班團會等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活動。
學院實施本科“3+1”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課程實踐、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等環節,對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促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銜接、相互融通。學院以單班授課形式開展教學,班級課堂秩序良好,能夠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授課教師充分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因材施教。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課堂學習,積極思考,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了育人質量。開展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工作,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充分尊重學生志趣、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個性化差異,實行跨學科、跨專業選課制。
開展運動校園APP陽光健康跑、田徑運動會、“院長杯”足球賽、那達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舉辦高雅藝術進校園、中華優秀經典詩詞誦讀、書畫攝影展、“非遺文化進校園”傳統手工藝作品展”、校園歌手賽等活動,積極進行藝術實踐。將《勞動教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展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內涵研討分析會,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加強社會實踐教育,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將社會實踐作為“第二課堂成績單”必選項目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學時學分。制定《河套學院學生社會實踐管理辦法》,明確社會實踐的時間和任務要求。開展生態文明實踐月系列活動、“我為青年做件事”實踐活動、“我是共青團員,我幫你”等主題活動;利用“北疆新時代”文明實踐指揮調度系統開展助學支教、助老助殘、文藝演出、賽會服務、關愛兒童等服務類型共計19項,服務總時長達16663小時。
八、問題與改進
(一)部分專業師資隊伍結構有待優化與提高
目前,部分專業教師數量偏少,行業企業對學生需求量較大的專業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隊伍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與提高,中青年教師較多,高職稱、高學歷教師數量偏低,高水平專業帶頭人、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相對較少。
學院將繼續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落實《巴彥淖爾市人才引進和培養實施辦法》《河套學院英才計劃崗位實施方案》,并采取“柔性引進”政策,聘請一批知名專家學者、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作為兼職教授。引育結合,持續實施博士教師培養計劃,鼓勵具有碩士學歷的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促使青年教師提高學歷層次和專業水平。
重點培養和支持一批學歷高、教學效果好、實踐能力強的青年教師晉升高級職稱,優化現有師資隊伍結構。在高層次人才中,培養一批學科專業帶頭人,積蓄學科專業建設的后備力量,促進人才隊伍建設。
選派專業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多途徑、多方式的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力度,繼續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計劃,進一步完善“雙師型”教師認定、考核、評聘等方面的政策,提高“雙師型”教師在專任教師中的比例。努力建設一支更能促進學院應用型轉型,更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更能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
(二)教育教學改革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需進一步深入,優秀教學團隊與教學成果數量相對較少,沒有形成統籌推進和長效機制。
學院將深入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任務,加大對教師的培養培訓,以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OBE理念)推動傳統教育教學系統變革和重構。將成果導向的價值取向、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持續改進的質量文化等運用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和從知識體系為中心到能力達成為目標的轉變。
加大對教學改革的研究,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堅持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著力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通過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教學管理模式、教學管理信息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模式及發展路徑,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價體系,“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路徑等教學管理研究,形成高質量的教學管理成果,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學院實踐,不斷完善學院教學管理相關工作,充分調動各教學管理服務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管理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