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學院是內蒙古西部的一所綜合性應用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河套平原腹地—巴彥淖爾市。河套學院的前身是1985年創建的河套大學,由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并經教育部備案。2012年河套大學經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為河套學院。2016年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為整體轉型試點院校。2018年學院新校區(雙河校區)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院設有蒙古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學系、外國語言文學系、理學系、生態與資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土木工程系、農學系、醫學系、經濟管理系、藝術系、馬列教學部、體育教學部13個系部及繼續教育學院。
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專業建設,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強化課程建設力度,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加強民族教育,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努力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學院本科教學取得可喜成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況
(一)辦學定位
學院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辦學實際,確定了學院的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
辦學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高等教育辦學和教學規律,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睉鹇浴R愿咚刭|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學科建設為支撐,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全面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校政企深度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學研究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和文化傳承功能,通過內涵建設加快全方位轉型升級,擴大多層面開放辦學,培養適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總體目標定位: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
辦學類型定位: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辦學層次定位:以本科教育為主,創造條件開展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巴彥淖爾,面向內蒙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學科專業定位:文學、理學為基礎,農學為特色,工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醫學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布局。
(二)本科專業設置
學院緊密對接區域基礎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力開展專業建設,優化專業結構。根據巴彥淖爾市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的思路,在深入調查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提交了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生態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助產學4個本科專業的申報材料,現共有本科專業28 個,涵蓋了9個學科門類,各學科門類比例為:農學類 2 個,占 7.14 %;工學類 7 個,占 25 %;理學類 3 個,占 10.71 %;管理學類3 個,占10.71 %;文學類 5個,占 17.87%;藝術學類3 個,占10.71%;醫學類 2 個,占 7.14%;教育學類 2個,占7.14 %,經濟學類1個,占3.58%。
(三)全日制在校生
隨著學院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辦學聲譽不斷提升,本科生規模不斷擴大。2018-2019學年,全日制在校生10670人,其中:本科生 5380 人,??粕?5290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 50.42 %。
(四)本科生源質量
1.招生計劃及宣傳情況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和產業結構特點,結合學院教育事業“十三五”規劃,科學合理編制專業招生計劃。2018-2019學年,我院面向全國7個省區招生,共發放本科計劃數1370人,實際錄取數1370人,招生計劃完成率達100%。
組織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招生宣傳工作,在廣播電臺、電視臺、網絡等媒體進行在線直播。
2.本科生源質量狀況
2018-2019學年,普通文科一志愿錄取率為100%,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為40分,普通理科一志愿錄取率為97.50%,錄取最低分數高出最低控制線為27分,本科生報到率為97.52%。
二、師資隊伍與教學條件
(一)師資隊伍建設
1.師資隊伍數量與結構
學院重視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逐步建成一支數量基本滿足需要、結構較為合理、整體素質和能力基本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教師隊伍。2018-2019學年,學院共有專任教師564 人、外聘教師 75 人。
職稱結構:專任教師中,有教授 37 人,副教授189 人,具有高級職稱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40.07 %;講師239人,占比42.38%;助教99人,占比17.55 %。
學位結構:專任教師中,有博士24 人,有碩士227 人,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44.5%。
年齡結構:專任教師中,35歲以下171 人,占比30.32 %;36~45歲217人,占比 38.48%;46歲以上176人,占比 31.2 %。
2.生師比
學院折合在校生10778人,教師總數602人,生師比為 17.92: 1 。其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生師比最高,為23.71:1。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生師比最低,為3.09:1。
3.本科課程主講教師情況
依據教育部對主講教師學歷和職稱的有關要求,學院嚴把教師上崗關,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主講教師分別為406人和427人,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占比分別為99.02%和99.06%,全部通過崗前培訓。
4.教授承擔本科課程情況
學院現有教授 37 人,實際授課 32人,占教授總數的86.48 %。開設本科課程共2834門次,其中教授授課127門次,占課程總數的4.48 %。
5.教師培養培訓
學院不斷拓展教師培養培訓工作的廣度和深度,根據教師成長規律和發展需求,分層次、有重點、有計劃地開展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
開展微課與慕課制作、“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移動端學習通”使用、微課慕課錄播系統使用及管理等教育信息化培訓,累計培訓779人次,促進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選派1名教師赴北京師范大學進行國內訪學;選派3名教師分別赴內蒙古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廣西財經學院進行脫產課程進修;選派11名教師赴行業企業實踐進修學習;選派8名教師赴校企合作單位進行實踐應用能力進修。
組織開展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輔導員培訓,骨干教師研修,教授以老帶新傳幫帶、教學督導、教研室主任、實驗室主任、博士學位教師教學等能力提升培訓,累計培訓教師565人次。
選派6名優秀新入職教師赴內蒙古工業大學參加教育部中西部高校新入職教師國培示范項目的培訓;開展《軍事理論》、《創新創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累計培訓96人次。
累計選派72人次教師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訓與馬工程教材培訓。遴選73名青年教師參加教學能力提升網絡培訓。選派新任本科課程教師和任新課教師88人次赴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寧夏大學、集寧師范學院進行對口交流、短期聽課學習。
(二)教學經費投入
學院始終確保教學經費投入的優先地位,加大教學專項經費支持力度,保障教學經費持續增長。2018年,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1193.28萬元,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2218元;本科專項教學經費340.8萬元;本科實驗經費49.46萬元,本科實習經費55.69萬元。
(三)基礎設施
學院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改善教學條件,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
1.教室、實驗室、機房建設情況
學院現有多媒體教室261間,同頻互動教室300間,標準化考場216間,微課慕課錄播室12間,語音教室3間,英語自主學習室 1間,多功能報告廳 9 間,公共計算機實驗室12 間,專業機房 29間,教學用計算機總數達到2481臺,百名學生配備計算機達24臺,百名學生配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實驗室座位數為144 個。
學院現有各類實驗實訓室 461間,其中實驗、實訓室311間,琴房138間,畫室11間,美術展廳1個。
學院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070.04萬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12411.55萬元,教學儀器設備的投入,為學院獨立實驗課程的開設、創新創業的開展及校企合作提供了硬件條件支持。
2.實習基地
目前,學院與區內外企事業共建了135個穩定的實習實訓就業基地,有效地支撐各專業的實踐教學任務,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
3.圖書館
圖書館新增紙質圖書7.01萬冊,館藏紙質圖書達到86.32萬冊,生均紙質圖書80.09冊;電子圖書40.16萬種,電子期刊1.69萬種,電子圖書、期刊合計41.85萬種,生均39種。豐富的圖書數字資源為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綜合素質提供了條件保障。
4.校舍和食堂
校園總占地面積69.87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3.84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28.14萬平方米,生均26.37平方米;實驗室面積5.25萬平方米,生均4.92平方米。
現有宿舍124840.24m2,生均11.70m2;食堂面積25686.5m2,較好地滿足學生的住宿和餐飲需求,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后勤保障。
5.體育場館
學院運動場地及體育設施面積9.77萬平方米,其中室內面積0.93萬平方米,室外面積8.84萬平方米,基本滿足教學及學生文體藝術活動的需要。
6.校園網
學院投入2600多萬元用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視頻監控、公共廣播、智能用電等應用系統建設,校園網主干實現10000Mbps,互聯網接入從500 Mbps提升到2000Mbps。已建成教務管理系統、科研系統、財務系統、學工系統、心理測驗及檔案管理系統、國有資產管理系統、一卡通系統等數字化信息系統,初步建成校園網站集群系統。
三、教學建設與改革
(一)人才培養方案
學院依據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秉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 成果導向、整體優化;加強實踐、突出應用;協同育人、推進創新;方法創新、多元評價等原則,通過對市場和社會需求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其他高校專家學者、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教學一線教師、行業企業專家、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意見和建議,并結合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修訂完善了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選修課比例由原來的10%增加到15%。人文社科類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分比例為32.29%,理工農醫類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分比例為34.58%。師范類專業教育實踐(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等環節)不少于一個學期,其中教育實習不少于12周。開設不少于2學分的創新創業理論課程,同時完善創新創業學分獎勵制度,在“第二課堂”中設置創新創業模塊,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創業能力。修訂后的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完善了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更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學院嚴格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下達教學任務,安排課程,配備教師,凡未列入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或者未經審批的課程不予安排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實行院、系逐級審批制度,確保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規范合理。通過教學督導、教學檢查、學生評教、領導干部聽課等方式,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進行全面監控,做到開課有計劃、調整有論證、過程有監督。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學院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振興工程,牢固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了《河套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方案》、《河套學院“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等制度,有力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建成院級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3個,自治區級思想政治工作“名師工作室”1個。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學院嚴格按照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的規定設置思政課程。思政課教學班容量都不超過100人,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理論部分由教師課堂講授,實踐部分通過學生社會實踐、社會調查、閱讀、撰寫讀書報告或小論文、研討等形式完成。打造思政課骨干教師示范課,將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課堂,強化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選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5堂思政課和《單相整流電路》、《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教育》2堂課程思政課參加自治區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教學技能大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方向引領、思想引領和行動引領的作用,促動教師深度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元素,深化教書育人內涵,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提升課程育人實效。
學院重點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選用管理,按照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統一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通知》要求,嚴格審核思政課和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教材的選用。
選派2名教學管理人員參加“高校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修班”的學習,了解“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思路,掌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路徑。
(三)專業建設
學院按照“本科為主、本專結合、逐步過渡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對專業進行動態調整。為了集中精力建設本科專業,2019年停止全部專科專業招生。依據地區產業發展趨勢,學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教學資源實際,新增網絡與新媒體、視覺傳達設計、化學工程與工藝、國際商務專業,本科專業達到28個,專業結構布局總體合理。設置學前教育、英語、財務管理、漢語言文學4個雙學士學位專業。
根據“立足巴彥淖爾,面向內蒙古,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面向定位,學院積極對接地方支柱產業,大力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基本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四群一鏈”專業格局。
學院重視傳統專業、優勢專業的持續發展和升級優化,制定了《河套學院特色專業建設管理辦法》,打造特色品牌專業。依托農學學科高層次人才集聚的優勢,建設農學特色專業。充分發揮醫學類專業實踐教學平臺優勢,深入推進醫教協同,建設護理學特色專業。
學院制定了《河套學院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實施方案》,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根據各學科專業特色和優勢,確定了農學、動物科學、護理學、財務管理為院級一流本科專業,并全部推薦申報自治區級一流本科專業。
充分發揮院系兩級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組織召開4次院級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對專業帶頭人進行任期考核,對新增學士學位授權專業相關材料進行審核,對2018版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審定。
(四)課程建設
學院積極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本科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按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必修課程模塊、專業集中實踐教學模塊、創新創業教育模塊、素質拓展模塊設置本科課程體系。2018-2019學年,學院共開設課程984門,通識教育選修課226門。人文社科類專業選修課占總學分比例為19.25%。理工農醫類專業選修課占總學分比例為19.39%。
學院按照“以合格課程建設為基礎,優質課程、示范課程建設為重點,精品課程建設為目標”的本科課程建設思路,分批分級建設課程教學資源。
組織開展在線開放課程立項工作,評審立項院級在線開放課程項目30項,其中獲批自治區在線開放課程項目6項。
制定了《河套學院體育保健課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體育保健課的教學管理,為部分病、殘、弱等身體異常的學生開設了體育保健課程。
制定了《河套學院網絡通識教育課程管理辦法》,利用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開設網絡通識教育課程405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
根據《河套學院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意見》要求,開展了合格課程、優質課程評估驗收工作,確定了本科合格課程916門次,優質課程75門。
(五)教材建設
按照《河套學院關于調整教材征訂方式的意見》規定,進一步加強學生自主征訂教材的選購與管理,嚴格審核教材選用,每學期期初檢查教材征訂落實情況,保證高質量教材進課堂。
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鼓勵教師編寫高質量教材,2018-2019學年投入40萬,立項本科重點教材建設項目7 項。
為建立和完善教材選用質量信息反饋和質量評估機制,保障教學質量,制定了《河套學院教材質量評估管理辦法》,組織教師和學生對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的教材進行評價,結果全部為合格。
(六)教育教學改革
按照《河套學院教學研究基金管理辦法》規定,每年投入50萬元用于教學研究項目建設。2018-2019學年,組織開展院級教學研究項目評審工作,立項31項。開展了學分制改革專項研究項目評審工作,立項15項。組織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專項研究項目評審工作,立項10項。對2014-2017年的67項院級教學研究項目進行了結題驗收工作,共有55項結題。
組織328人次教師參加微課、慕課制作與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移動學習通培訓,教師能夠熟練運用超星學習通進行簽到、搶答、主題討論、測驗、問卷等教學環節,加強課堂教學組織管理,增加課堂教學互動,提升教學效果。
組織教師參加“BOPPPS教學模式推廣”“基于OBE教育理念教師的角色認知與轉換”“大學教學藝術面面觀”等專題講座,拓展教師的視野,轉變教師觀念,促進課堂教學改革。
參加高等教育理論研究課題申報工作,立項課題4項,其中《“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為重點課題。
學院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實行單班授課制,積極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強調學習過程與學生能力考核,設計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學院高度重視教學信息化建設工作,積極引進超星泛雅網絡教學平臺,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依托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開展在線教學活動與指導,無縫隙對接學生在線答疑和仿真測試,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水平和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
(七)課堂教學
學院進一步加強課堂教學規范化管理,制定了《河套學院教學管理工作條例》、《河套學院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等教學管理制度,嚴格教學紀律,規范教學各個環節,保障教學及教學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嚴肅性。
制定了《河套學院關于教授為本科生授課的規定》,促動高職稱教師承擔教學任務,推進學院本科教學質量提升工程,提高本科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組織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并將課程思政評價內容納入評分標準。學院40周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均參加了選拔賽,41名青年教師進入決賽,專業帶頭人、教研室主任、全體青年教師觀摩比賽并進行交流,營造了鉆研教學的良好氛圍,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升。
組織承擔教學任務的專任教師開展“精彩一課”教學活動,要求專任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技能、教學改革等方面精心準備一節課進行講授,并推薦優秀教師參加學院組織的觀摩比賽活動,發揮優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力求每位教師達到課課精彩,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學院開展了2018年度優秀教案評選活動,按照評選標準,最終評選出一等獎8名,二等獎16名,三等獎28名,優秀獎21名,進一步提高了教案撰寫質量和水平,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
(八)實踐教學
制定《實驗室建設項目管理辦法》《實驗室工作人員管理條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管理辦法》《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河套學院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管理辦法》等制度,進一步規范實驗室的管理,為實驗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強化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定《河套學院實驗室安全管理辦法》《河套學院實驗室突發安全事件應急預案》《河套學院實驗室安全責任追究辦法》等文件,組織開展實驗室安全隱患排查工作,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整改,為實驗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制定《河套學院實驗室評估實施方案》,并按照實施方案組織評估全院實驗室220間,評出優秀實驗室64間,為不斷優化實驗室管理體制,提高實驗教學水平提供有效參考。
根據《河套學院關于聘請校外實踐教學兼課教師的規定》,聘請了23名行業企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為兼課教師,促進校企共育人才。
啟用畢業實習管理系統,實現了實習地點定位、實習指導教師批閱、實習成績考評等實習過程的全方位監控,進一步加強了實習實訓的管理。
加強“3+1”、“2+1”人才培養模式中“1”的實施過程管理,要求系部根據專業特點制定“1”的實施細則,完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強化實踐教學質量與水平。
(九)畢業論文(設計)
啟用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系統,對選題、學生論文(設計)開題報告審核、撰寫與評閱、成績評定進行信息化管理,進一步加強畢業論文(設計)過程性監控。制定《河套學院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實施細則》,對2019屆的1214篇畢業論文(設計)進行全覆蓋查重檢測,其中1209 篇學位論文(設計)通過檢測,通過率為 99.59%。
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畢業論文(設計)指導與答辯,2019屆畢業生共聘請行業企業專家75人。
對2019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復查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整改,進一步規范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
根據《河套學院本科優秀畢業論文(設計)評選辦法(修訂)》要求,開展 2019屆本科優秀畢業論文(設計)評選工作。
(十)國際合作教育
學院積極響應國家教育國際化的方針政策,穩步推進國際合作教育工作的開展,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拓寬辦學渠道,擴大辦學規模。2018-2019學年,學院選派優秀本科生赴波蘭熱舒夫大學留學,并接收蒙古國留學生。
(十一)創新創業教育
制定《河套學院“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在“第二課堂”中設置創新創業模塊,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
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學院舉辦河套學院第五屆互利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從校賽中遴選 6 個項目參加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組織2019年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批準立項14項。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10項。開展2018年自治區級及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中期檢查工作。同時,對2016年和2017年的31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進行驗收。
組織參加2018“創青春”全區大學生創業大賽,獲獎12項,其中《河套身邊事》《河套學院大學生陽光助農》榮獲公益創業賽三等獎。
(十二)合作辦學
學院堅持多層面開放辦學之路,深化產教融合,拓寬合作渠道,與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寧夏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波蘭熱舒夫信息技術與管理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和自治區15所院校開展校際合作。與北京東方智業文化發展責任有限公司、北京易第優教育咨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團、達內時代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鳳凰衛視集團鳳凰數字媒體教育集團等開展校企合作。與巴彥淖爾市金融辦、內蒙古匯棟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數字經濟虛擬仿真實驗中心,開展校政合作。
四、質量保障體系
(一)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1.制度保障
學院不斷加強管理制度建設,激勵教師投身教學工作。2018-2019學年,學院先后修訂印發了《河套學院教學工作考核評價辦法(試行)》、《河套學院教師考核評價指導意見(試行)》、《河套學院教職工績效工資實施方案》、《河套學院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強化教學運行管理,促進教學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激發教學一線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教師教書育人,追求卓越。
2.人才培養中心地位落實情況
(1)學院將本科教學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黨委會、院長辦公會、教學工作會議,及時研究和解決本科教學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保證教育教學質量。2018-2019學年,黨委書記王貴印做了《深化改革創新 強化內涵建設 開創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的黨代會報告;院長賽音德力根做了《深化內涵式建設 推進應用型轉型 奮力開創學院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報告;副院長張高明做了《落實制度 規范管理 全力推進合格評估》的教學工作會議報告。
學院領導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學發展之路進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調研,發表了一系列的理論研究論文,如《加強內涵建設 聚力轉型發展培育時代精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探討--以河套學院為例》、《轉型發展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河套學院為例》和《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分析》等。
實行學院黨委領導班子成員聯系系部、聯系學生、聯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制度。主要領導每學期為師生講授一次形勢與政策課。深入教學一線開展調研、聽課等工作,真正了解并切實關注教師的教學水平及質量。
(2)按照教學運行優先、教學基本建設優先、教師專業能力提升優先、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優先的“四優先”原則,安排教學經費投入。通過制度保障、預算落實、財務監管、績效評價等方式,保證教學經費的落實,確保教學投入的不斷增長。2018-2019學年,專項教學經費投入340.8萬元,教學日常運行支出1193.28萬元。
(3)各職能部門、教輔單位和后勤服務中心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一切工作服務和服從教育教學”的服務保障理念,把服務教學、服務師生作為管理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為教學工作和師生生活提供優質服務。2018-2019學年,師生對學院管理服務滿意度達到91%。
(二)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保證教育教學質量
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轉型發展需要,按照“組織保證,標準齊全,過程監控,實時反饋,持續改進”的模式,不斷健全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初步構建由教學決策系統、質量目標與標準系統、教學運行與管理系統、質量監控與評估系統、信息采集與反饋系統、條件保障系統六個子系統構成的閉環質量保障體系,對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教學管理過程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
編印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實施細則匯編》,明確了各職能部門、教學系部在質量保障體系中的職責,抓好每個環節的質量關,穩步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加強質量常態監控,完善教學質量改進
根據《河套學院理論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河套學院實習教學工作管理辦法》等制度,進一步完善理論與實踐教學各環節的評價標準,使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按照《河套學院教學督導工作實施方案》要求,開展隨機聽課、專項教學檢查、座談會等活動。2018-2019學年院級教學督導聽課共計 1041人次;召開教師座談會 2次,本專科學生代表座談會4 次;組織開展教案專項檢查工作;每月召開1次教學督導工作分析總結會。共發布教學督導簡報25期。
實施學生教學信息員反饋制度,及時反饋學生對人才培養方案、理論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學生學習、教學管理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各系部根據反饋意見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保證了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發布教學信息員簡報10期。
根據《河套學院學生評教、教師評教、教師評學工作實施方案》要求,繼續在全院范圍內開展學生評教、教師評教活動。 2018-2019學年,學生評教優良率為95.61% ,教師評教優良率為97.71%。
按照《河套學院聽課制度》要求,分管教學院領導和教務處工作人員,深入課堂、實驗室聽課,及時了解教學情況,聽取師生意見,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開展了“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及教學管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活動,對教學條件、學習資源、課堂教學、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方面進行調查,并撰寫了分析報告。
啟用標準化考場監控設備,實現所有考場視頻監控全覆蓋。加大考試巡視力度,2018-2019學年期末考試通報教師16人次。有效地保障了教學工作的正常、規范開展。
實施教學檢查制度,開展期初、期中和期末常規教學檢查,2018-2019學年,教務處隨機開展教學檢查11次,通報存在問題的教師11 人次。
(四)基本狀態數據分析利用
教學基本狀態數據是教育部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重要依據,也是建立本科教學質量常態監測機制的重要內容。
根據教育廳要求,學院進行了2018年《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數據采集、上報工作。通過采集學?;厩闆r、教師隊伍、教學資源、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學生信息、教學管理與質量監控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和數據,梳理問題,總結成績,并形成數據分析報告。數據分析報告為學院本科教學的常態監測、科學決策、資源分配、合格評估提供了數據支持。
(五)全力推進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學院以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為契機,認真貫徹“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以“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培育辦學特色,改善辦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規范教學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點,按照“總體規劃、系統設計、分段實施、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突出重點、全面建設”的評建工作思路,將評建工作和日常工作有機結合。啟動評建工作以來,學院召開評建動員會、任務分解會、評估主題報告會、評估指導交流會、階段性工作匯報會、觀測點匯報點評會、整改工作部署會等15次全院性的工作會議,部署推進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工作。開展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自評與預評估工作,根據專家組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整改落實,切實推動學院評建工作扎實有效的開展。
通過評建工作,學院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建立了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管理更加規范,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
(六)開展學位評估與專項評估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學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辦法》的規定,完成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康復治療學、審計學、音樂學4個本科專業新增學士學位授權評估工作,并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按照《河套學院專業評估工作實施方案》、《河套學院教研室評估實施方案》、《河套學院實驗室評估實施方案》要求,分別對全院46個教研室、14個專業、220間實驗室、916門次課程開展教研室評估、專業評估、實驗室評估和課程評估工作,評選出優秀教研室17個、合格專業13個、優秀實驗室64間、優質課程75門。通過開展專項評估,促進學院內涵式發展,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五、學習效果
(一)學習滿意度
學院實行班主任輔導員聽課、一年級學生上晚自習、學業預警、誠信考試等制度,規范學生日常教育,強化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習動力。學生讀書學習、實踐實習、考級考研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學習氛圍日益濃厚。
2018-2019學年,召開學生座談會6次,開展了學生對教學工作、教學效果及教學管理工作滿意率調查,6970名學生參加調查問卷,問卷有效率82.7%。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教學工作及教學效果滿意率為97.11%、教師的工作態度與教風情況滿意率為97.80%、學風考風滿意率為96.91%等,學生對學院的教學條件、生活條件和安全管理工作較為滿意。
(二)應屆本科生畢業
2019屆共有本科畢業生1215名,畢業人數為1094人,畢業率為90.04%,授予學士學位1094人,學位授予率100%。英語四級通過率16.20%,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88.23%,普通話測試合格率為99.73%。
(三)攻讀研究生
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目的,學院積極倡導和鼓勵學生報考碩士研究生,各專業根據專業實際增設與考研相關的專業提高性課程模塊。對考取研究生的學生給予表彰獎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促進學風建設。2019屆本科畢業生中共90人達到研究生錄取分數線,其中63人考取了碩士研究生,錄取率5.19%。
(四)學科競賽成績
學院搭建學生課外科技創新平臺,積極開展“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創業大賽、科技作品展等科技創新活動。2018-2019學年, 共獲得國家級獎項7項,自治區級獎項30項。其中榮獲2018年第五屆全國高?!奥撁吮被ヂ摼W+虛擬仿真經營大賽全國總決賽一等獎,中國第二屆創意機器人大賽一等獎。
(五)畢業生就業
學院高度重視就業工作,積極開拓就業市場,通過雙選會、網絡招聘等形式,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做好就業咨詢工作,對特殊群體畢業生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多種措施有效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就業質量。
2019屆本科生應畢業人數為1215人,實際畢業人數為1094人,結業121人。在實際畢業的1094人中,922人已就業,就業率為84.27%。
通過對近三屆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回訪,綜合反饋信息顯示,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比較滿意,普遍反映畢業生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扎實的專業技能和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整體滿意率達92%。
六、民族教育
學院堅持“為農牧區培養適用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根據民族教育的需求,拓展專業面向,增加蒙語授課專業的數量和招生規模,將計劃分配到就業率高的專業,建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護理學、動物科學、審計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學前教育等就業質量好的蒙授專業,培養“蒙漢兼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F共有蒙語授課在校生523人,占本科在校生的9.72 %。
召開蒙授專業學生座談會,及時了解蒙授專業教學情況,并根據學生學情,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按照《河套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每年投入10萬元,建立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專項經費。投入8萬元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基金,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對通過國家四、六級英語考試的蒙授學生進行獎勵。
七、特色發展
學院始終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報國榮校”的辦學傳統,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堅持教學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促進轉型發展,全力推進特色鮮明的高質量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
(一)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實踐育人的特色優勢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學院積極探索并實施本科“3+1”、??啤?+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課程實踐、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等環節,對接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促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銜接、相互融通。
按照“崗位需求—素質能力分解—方向凝練—模塊劃分—課程體系優化”的思路,從2017級人才培養方案開始,構建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加大選修課和實踐教學比例,調整優化課程結構,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使模塊化課程設置同行業企業需要的職業能力對接,應用型人才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二)堅持需求導向,積極打造“四群一鏈”專業格局
按照巴彥淖爾市“五區一市”共建發展戰略,學院主動對接巴彥淖爾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合理設置專業,基本形成了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四群一鏈”專業格局。“四群”是以農學、動物科學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河套全域綠色有機高端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產業的農學類專業群;以護理學、康復治療學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巴彥淖爾護理康復與養老產業的醫學類專業群;以財務管理、審計學、金融工程、國際商務專業為基礎構建對接鄉村振興的經濟管理學類專業群;以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農業水利工程、物聯網工程、機械電子工程為基礎構建對接對蒙開放先行區的工學類專業群。“一鏈”是依托生態與資源工程系構建對接巴彥淖爾市綠色化工和生態保護產業鏈需求相關的人才培養專業鏈。
(三)實行單班授課制,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院按照教育部要求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上課人數,其他課程均實行單班授課制。以單班授課形式開展教學,班級課堂秩序良好,能夠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授課教師便于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因材施教。學生能夠主動進行課堂學習,積極思考,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學習氛圍,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學院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通過網絡平臺對學生思想成長、社會實踐、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等7個模塊的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真實、客觀地記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項課外活動、從事團學工作等情況和取得的各類成績,準確評價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身優勢、彌補自身不足。激勵學生廣泛參與各類活動,促進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提升就業競爭力。
(五)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學院高度重視河套文化、烏拉特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依托河套地域文化,建有烏拉特文化研究中心、烏拉特文學研究基地、烏拉特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室、烏拉特后旗敖包文化研究中心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園烏蘭牧騎。 出版專著《烏拉特英雄史詩研究》和《烏拉特寺廟研究》,其中《烏拉特英雄史詩研究》獲得自治區政府社科類作品三等獎。 “《江格爾》說唱藝人冉皮勒研究”獲批中國文學類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
學院積極探索地方文化精髓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的模式,努力創新校園文化載體建設,有效傳遞地方文化的思想、價值和行為方式,發揮高校校園文化育人的效能,增強學生地方歸屬感,引導學生塑造高尚人格,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八、問題與改進
學院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聚焦內涵式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但是人才培養及教育教學過程中仍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轉型發展有待深入推進
轉型發展的辦學理念還未深入落實到日常教學工作中,部分教職工對轉型發展目標、實施路徑等認識不夠到位,缺乏轉型的主動性、積極性。
學院應加大推進轉型發展和教學改革的力度,組織開展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轉型發展的大學習、大討論,引導廣大教職工深刻認識當前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新部署,全面、深入地理解應用型本科高校辦學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使命。促進全院上下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深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認識。
以轉型發展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辦學的力度,合理規劃合作辦學的模式、經費保障、基地建設與考核評價等,積極探索高校與企業深度融合共同培養人才的體制機制,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師資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教師隊伍結構不夠合理,教授、博士比例偏低,且在學科專業中分布不夠均衡。“雙師型”教師偏少,到企事業單位實踐進修的教師人數較少,實驗系列教師職稱、學歷結構不夠合理。
今后,落實人才引進年薪制度及科研經費、安家費、住房安排等配套措施,著力引進急需的學科帶頭人、教授和博士等。同時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作為兼職教授。
落實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進行實踐培訓制度。采取激勵措施,引導和支持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培訓,獲取職業資格證。
學院做好實驗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高職稱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做好對中青年實驗教師的傳、幫、帶工作,并鼓勵實驗教師主持、參與各類教學研究、科學研究項目,提高實驗教師隊伍的業務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
(三)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尚需完善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中心的職能和組織模式不夠完善,質量評價人員隊伍需要加強。部分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執行落實不到位。實踐教學質量監控不到位。
今后,學院將單獨設立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中心,將教學評估與教學督導從教學管理職能部門中分離出來,實現“管、辦、評”分離,改變管評一體、管監合一的管理模式,對全院的教育質量和管理質量進行全方位監控。
梳理教學管理中的規范和標準,對質量標準在系部層面的可執行性進行分析,落實教學工作考核和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促進內涵建設。
加大實習實訓教學過程監控,定期到學生所在實習實訓基地進行檢查,針對自主分散實習學生進行走訪和指導,確保實習實訓的教學質量。
針對校外、靈活性的實踐教學環節,釆取抽樣調查、問卷分析等方式進行實踐教學質量調研。與企業密切合作,強化行業企業專家對學生實踐環節的學習表現、個人綜合素質、實踐教學質量的綜合評價,暢通信息的溝通反饋渠道。
(四)教學改革的深度有待加強
部分教師對教育教學改革的認識不夠深刻,一些改革措施沒有落實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開展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不足,執行力不夠。
學院應大力加強教師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手段方面改革的力度,通過開展教學改革專題培訓、教學競賽、優秀教師觀摩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活動,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