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發(fā)展,拓展學術視野。漢語言文學系認真落實《河套學院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制定了詳細的線上教學實施細則,確?!巴Un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部署。經過前期調研與安排,決定從本學期開始充分利用線上直播平臺,定期面向我系新聞專業(yè)學生舉辦“傳播創(chuàng)新論壇·云端對話”系列講座,該講座將邀請新聞傳播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努力提高師生對科學研究和學術探討的興趣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
5月10日,首場“云端對話:問題與方法:媒介· 技術·文化”成功舉辦。陜西師范大學在讀博士徐精繁圍繞“智媒時代下區(qū)塊鏈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與發(fā)展”進行發(fā)言。徐老師圍繞“智媒時代”的內涵、區(qū)塊鏈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區(qū)塊鏈新聞發(fā)展前景等話題進行分享。她認為,區(qū)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jié)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分布式節(jié)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變成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方式。
陜西師范大學在讀博士李亙圍繞“5G時代:從‘見字如面’到‘萬物互聯’”進行分享。李老師從5G的前世與今生、5G的三大應用場景、5G的六大優(yōu)勢特征、5G技術支持下的視頻傳播等話題進行分享。他認為,5G時代,移動互聯的能力突破了傳統(tǒng)帶寬的限制,同時延和大量終端的介入能力得到根本解決,從根本上突破了信息傳輸的能力,能夠把只能感應、大數據和智能學習能力充分發(fā)揮出來,并整合這些能力形成強大的服務體系。
陜西師范大學在讀博士張瑞坤圍繞“基于民族志視角的文化實踐研究”進行分享。張老師結合自己的田野調查經歷,圍繞民族志的概念、民族志傳播研究的學術脈絡等話題進行了分享。張老師認為,民族志方法被引用到傳播學領域后,民族志傳播試圖解釋的是某一社區(qū)或群體成員的文化現象,是一種定性的研究方法,屬于實證研究法范疇,打破西方以量化研究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為解釋中國現象奠定良好基礎。
隨后,漢語言文學系主任李敏霞教授圍繞智媒時代、5G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民族志傳播研究田野點的選取等話題與發(fā)言人進行了對話交流。最后,參加云端論壇的師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與發(fā)言人還進行了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