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作者:林蕙青,教育部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
摘 要 高等教育評估是我國一項持續推進40年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4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建設取得巨大進展,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的“中國方案”,高等教育評估發揮的作用取得顯著成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加強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未來五年、十年,要聚焦六個重要方面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的現代化,形成更高水平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一是評估的目標導向更加鮮明;二是評估理念更加先進;三是評估的分類體系更加科學;四是評估推動改革更加有力;五是評估體系與方法更加現代;六是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關鍵詞 高等教育評估;中國特色;制度體系
高等教育評估是我國一項堅持做了40年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是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治理手段。黨和國家對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工作高度重視。今年,中央相繼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新時代教育評價、教育督導改革作出全局性、戰略性部署,意義十分重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總結過去、展望未來、明確新的目標任務和建設重點,加快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為教育現代化和強國戰略提供強力支撐,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高等教育發展十分艱巨而緊迫的任務,也是我們這一代高教人重要的使命和責任。
一、我國高等教育評估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始于20世紀80年代,40年奮進史,成就斐然。大體上經歷了起步、實踐、發展、創新4個發展階段,每十年一個臺階,每十年一個跨越。第一個十年(20世紀80年代)是以研究、試點為支撐的起步探索階段。圍繞我國高等教育評估“要不要干、怎么干”等問題積極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研究探索我國高等教育評估之路,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提出了我國開展高等教育評估的基本思路和實施工作框架。第二個十年(20世紀90年代)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評估實踐為重點的經驗積累階段。教育部組織對200余所高校開展了合格、優秀和隨機性三種類型的評估,從實踐層面對評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探索。第三個十年(21世紀第一個十年)是以組織開展首輪全國范圍的評估為特征的全面推進階段。世紀之初,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保障教育質量提上極為重要的議事日程。在此背景下,國家對全國范圍的高校開展了目標全覆蓋的大規模評估。首輪評估對高校普遍改善辦學條件,加強教學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并且對高校普遍建立質量保障意識和規范辦學行為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第四個十年(最近十年)是以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五位一體”評估體系為重要標志的創新發展階段。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特別是針對首輪全國性評估暴露出的問題,教育部對高等教育評估的發展進行了系統謀劃,確立了以“高校自我評估、院校評估、專業評估和認證、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的“五位一體”質量保障體系。經過十年努力,這一體系日趨完善,為推動近十年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回顧我國高等教育評估40年“奮進史”,一方面,評估制度建設取得巨大進展,評估理念不斷創新,評估標準不斷完善,評估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形成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評估“中國方案”;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評估發揮的作用取得顯著成效。評估與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相伴相生、相偕相行,在每一個重大歷史發展節點上,都為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發展行穩致遠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我國的評估水平和質量也被世界高等教育界逐漸認識、認同,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高等工程教育和醫學教育的認證被發達國家組成的相應的國際組織接受為正式成員,就是最好的例證。
今天,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我們面臨的形勢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高等教育的發展要積極應變。概括地講,高等教育要積極應對社會發展新需求之變。伴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產業、新職業、新技術不斷涌現,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要積極應對高等教育新使命之變。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我們要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要積極應對高等教育自身新發展之變。我國高等教育2019年毛入學率已達到51.6%,進入到普及化階段,實現了又一次新跨越。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發展階段、坐標舞臺正發生著深刻的歷史性變化,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新的目標任務是,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加強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未來五年、十年,我們要聚焦六個重要方面加快推進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的現代化,使評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更加定型,形成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二、加快形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
(一)評估的目標導向更加鮮明
評估要更加強有力地導向“兩個落實”。一個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近年來,教育部黨組提出“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的總體思路,召開了本科教育工作會,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高校也開始普遍行動,人才培養工作明顯升溫。但從深層次看,高校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尚未完全形成,教學工作“四個投入不足”的問題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要通過評估,切實使高校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加確立、更加鞏固、更加凸顯。另一個是“立德樹人”根本標準的落實。發揮評估的把舵定向作用,完善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核心內容的評估指標體系,推動高校真正將立德樹人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所有學校、所有院系、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踐行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構建起“三全育人”大格局,真正使“立德樹人”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落地生根。
(二)評估理念更加先進
全面對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國際先進理念,要使這一先進理念成為引領整個評估工作的核心理念,成為各類評估工作的理念共識和行動自覺。強化學生中心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刻苦學習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強化產出導向理念,強調教育產出質量,避免單純根據顯性指標評價辦學水平,注重評價學校提升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度、社會適應度以及學生和社會滿意度。強化持續改進理念,特別是把對學校質量保障機制和能力的評估作為重點,促進高校積極構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保障機制和大學質量文化,及時發現問題,持續改進工作。
(三)評估的分類體系更加科學
在最近不到20年的時間里,我國高等教育在規模上實現了兩次重大跨越,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針對量大面廣、復雜多樣的高校辦學實際,分類發展已成為必然選擇。在我國,分類發展的概念一直都有,也做了多年努力,如上海等省市作了積極探索,但從全局意義上看并未實現重大進展,高校分類發展、特色發展的評估導向機制尚未形成。
要努力適應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特征,積極構建更加科學、符合時代要求的評估分類體系,把評估尺子做精、做細,采取柔性分類方法,為高校提供不同的“評估套餐”。引導一批高校定位為世界一流,著力于其教育教學質量保障能力建設,示范引領全國;推動一批高校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注重科研反哺教學、服務國家和地方戰略;促進一批高校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彰顯地方特色。同時,鼓勵每一所高校根據社會需求、自身發展歷史和辦學條件找準定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加快形成高校辦學定位清晰、類型分明、特色彰顯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四)評估推動改革更加有力
改革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經過40年改革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難度更大,系統性和復雜性更強。目前,雖然高校重視人才培養的熱度在升溫,但總體看,改革的動力還不夠、深入性研究還不夠、啃硬骨頭的韌性還不夠。
要充分發揮評估作為改革“指揮棒”的作用,著力推動高校至少在三個重點領域取得改革新進展,實現改革新突破。一是體制機制改革。要努力形成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投入教育改革、有利于破除體制性障礙促進教育改革、有利于整合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源支持教育改革的體制機制。二是課程體系改革。要面向未來改革、重塑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進一步整合優化課程體系,有效實現課程體系與時代需求的銜接、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不同課程彼此之間的銜接。三是教學方法改革。要以學生中心的新理念引領教學方式方法變革和課堂革命,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以問題和案例為導向的討論式、啟發式等方法改革,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著力培養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五)評估體系與方法更加現代
更加現代體現在更加科學、簡捷、高效。評估體系更加科學。通過進一步強化自我評估、完善院校評估、拓展專業評估與認證、加強常態監測、促進國際交流,使“五位一體”的質量保障體系更加科學完善。評估方法更加簡捷。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評估方法,促進信息技術與評估方式方法深度融合,實現評估線上線下“一體化”。工作運行更加高效。要進一步統籌協調好各類評估,整合評估資源,減少重復評估,避免學校負擔過重,切實提高評估工作實效。
(六)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評估管理制度改革要在“管辦評”分離的制度框架下前進。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中央和地方分級評估和社會有關方面積極參與評估的制度機制尚未形成。我們要著力加強省級評估工作機制和能力的建設,加快形成部省責權明晰、分工合理、執行有力、保障有效的評估組織管理體系,整體提升全國評估專業化、規范化水平。要著力加強教育系統與相關行業的緊密聯系,通過大幅度拓展專業認證領域等方式,建立行業、企業廣泛深度參與評估監測的合作機制。
三、結語
新起點,新征程,我國高等教育評估將揚帆啟航再出發。方向已明確,路徑已清晰,關鍵在落實。我們要不懈努力奮斗,創造高等教育評估下一個輝煌十年,為建成中國特色高等教育評估制度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原文刊載于《中國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