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本科教學評建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首頁組織機構工作動態通知公告政策文件資料下載學習園地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策文件 > 正文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的通知
2024-04-23 18:56   審核人:

教師廳〔202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進師范生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建立師范生教育教學能力考核制度,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等五個文件,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1.《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2.《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3.《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4.《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5.《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教育部辦公廳

2021年4月2日


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一、師德踐行能力

1.1遵守師德規范

1.1.1【理想信念】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能夠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1.1.2【立德樹人】

  • 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形成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途徑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依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教學,培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1.3【師德準則】

  •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遵守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義務,自覺維護學生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 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涵與要求,在教育實踐中遵守《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能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道德規范問題。

    1.2涵養教育情懷

1.2.1【職業認同】

  • 具有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了解中學教師的職業特征,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

  • 領會中學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理念。

1.2.2【關愛學生】

  • 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成長,保護學生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關注個體差異,相信每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樂于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3【用心從教】

  • 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與班主任工作職責,積極鉆研,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

    1.2.4【自身修養】

  •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與自控能力,能積極應變,比較合理地處理問題。

  •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

  • 儀表整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符合教師禮儀要求和教育教學場景要求。

二、教學實踐能力

2.1掌握專業知識

2.1.1【教育基礎】

  • 掌握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能夠遵循中學教育規律,結合中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運用教育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2.1.2【學科素養】

  • 了解擬任教學科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體系結構與思想方法,能分析其對學生素養發展的重要價值,理解擬任教學科的核心素養的內涵。

2.1.3【信息素養】

  •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軟件、平臺及其他新技術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對教育教學的支持作用。具有安全、合法與負責任地使用信息與技術,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意識。

    2.1.4【知識整合】

  • 了解擬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了解學習科學相關知識,掌握學科教學知識與策略,能夠結合社會生活實踐,有效開展學科教學活動。

  •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掌握隨班就讀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政策,基本具備指導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

2.2學會教學設計

2.2.1【熟悉課標】

  • 熟悉擬任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邏輯和體系結構,能夠正確處理課標與教材的關系,具有依據課標進行教學的意識和習慣。

2.2.2【掌握技能】

  • 具備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普通話與相關學科實驗操作等教學基本功,通過微格訓練學習,系統掌握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結束等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操作要領與應用策略。能依據單元內容進行整體設計,科學合理地依據教學目標及內容設計作業,并實施教學。

    2.2.3【分析學情】

  • 了解分析中學生學習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興趣特點,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預判學生學習的疑難處。

    2.2.4【設計教案】

  • 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理解本課(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課(單元的關系,能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情分析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設計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環節,科學設計評價內容與方式,形成教案與學案。

    2.3實施課程教學

    2.3.1【情境創設】

  • 能夠創設教學情境,建立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3.2【教學組織】

  • 基本掌握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能夠科學準確地呈現和表達教學內容,控制教學時間和教學節奏,合理設置提問與討論,引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2.3.3【學習指導】

  • 能夠依據學科特點、中學生認知特征和個體差異,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幫助學生針對學習重點與難點進行有效學習。

  • 知道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資源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方面的作用,合理選擇與整合信息技術資源,為學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學習體驗。

  • 能夠運用課堂結束技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

    2.3.4【教學評價】

  • 樹立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理念,理解教育評價原理,掌握試題命制的方法與技術。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作業反饋等實施過程評價,初步運用增值評價,合理選取和運用評價工具,評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

  • 能夠利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反饋,跟蹤、分析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基于學生學習情況診斷和改進教學的意識。

    三、綜合育人能力

    3.1 開展班級指導

    3.1.1【育德意識】

    •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中學德育原理與方法,以及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征,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3.1.2【班級管理】

    • 基本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學、中學生成長生活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合理分析解決教學與管理實踐相關問題。

    • 基本掌握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的方法。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收集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信息,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能夠初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班級指導活動。

    • 熟悉校園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規定,了解中學生日常衛生保健、傳染病預防、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等相關知識,掌握面臨特殊事件發生時保護學生的基本方法。

      3.1.3【心理輔導】

    •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了解中學生身體、情感發展的特性和差異性,基本掌握心理輔導方法,能夠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

      3.1.4【家校溝通】

    • 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師生、家校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社區等進行有效交流。

      3.2 實施課程育人

    3.2.1【育人理念】

    • 具有教書育人意識。理解擬任教學科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課程教學的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2.2【育人實踐】

    • 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掌握課程育人方法和策略。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結合課程特點,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合理設計育人目標、主題和內容,有機開展養成教育,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體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3.3組織活動育人

    3.3.1【課外活動】

    • 了解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與方法,能組織中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3.3.2【主題教育】

    • 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學會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中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1. 自主發展能力

      4.1 注重專業成長

    4.1.1【發展規劃】

    •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的意識。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情況,制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4.1.2【反思改進】

    • 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初步掌握教育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診斷,提出改進思路。

    4.1.3【學會研究】

    • 初步掌握學科研究與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具有撰寫教育教學研究論文的基本能力。

    • 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4.2 主動交流合作

    4.2.1【溝通技能】

    • 具有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

    • 掌握基本溝通合作技能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社會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專家等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4.2.2【共同學習】

    •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掌握團隊協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學教育的團隊協作類型和方法,具有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能力。


      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一、師德踐行能力

      1.1遵守師德規范

      1.1.1【理想信念】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能夠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1.1.2【立德樹人】

    • 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形成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途徑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依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教學,培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1.3【師德準則】

    •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遵守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義務,自覺維護學生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 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涵與要求,在教育實踐中遵守《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能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道德規范問題。

      1.2涵養教育情懷

      1.2.1【職業認同】

      • 具有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了解小學教師的職業特征,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

      • 領會小學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理念。

      1.2.2【關愛學生】

      • 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成長,保護學生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關注個體差異,相信每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樂于為學生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3【用心從教】

      • 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與班主任工作職責,積極鉆研,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

        1.2.4【自身修養】

      •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與自控能力,能積極應變,比較合理地處理問題。

      •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

      • 儀表整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符合教師禮儀要求和教育教學場景要求。

      二、教學實踐能力

      2.1掌握專業知識

      2.1.1【教育基礎】

      • 掌握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能夠遵小學教育規律,結合小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運用教育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2.1.2【學科素養】

      • 掌握主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學科知識體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綜合運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 熟悉常見的兒童科普讀物和文學作品,具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和肢體語言表達能力。

        2.1.3【信息素養】

      •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軟件、平臺及其他新技術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對教育教學的支持作用。具有安全、合法與負責任地使用信息與技術,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意識。

        2.1.4【知識整合】

      • 了解學科整合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了解學習科學相關知識,以及所教學科與其學科、與小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具有一定的跨學科知識,能指導綜合性學科教學活動。

      •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掌握隨班就讀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政策,基本具備指導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

      2.2學會教學設計

      2.2.1【熟悉課標】

      • 熟悉擬任教學科的課程標準和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邏輯和體系結構,合理掌握不同學段目標與內容的遞進關系,具有依據課標進行教學的意識和習慣。

      2.2.2【掌握技能】

      • 具備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簡筆畫普通話與相關學科實驗操作等教學基本功,通過微格訓練學習,系統掌握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結束等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操作要領與應用策略。能依據單元內容進行整體設計,科學合理地依據教學目標及內容設計作業,并實施教學。

        2.2.3【分析學情】

      • 了解分析小學生學習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小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興趣特點,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已學知識的聯系,預判學生學習的疑難處。

        2.2.4【設計教案】

      • 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理解本課(單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課(單元的關系,能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情分析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設計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環節,科學設評價內容與方式,形成教案與學案

      • 了解小學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知識,能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興趣進行教學設計。

        2.3實施課程教學

        2.3.1【情境創設】

      • 能夠創設教學情境,建立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3.2【教學組織】

      • 基本掌握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能夠科學準確地呈現和表達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課堂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控制教學時間和教學節奏合理設置提問與討論,引發小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探究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2.3.3【學習指導】

        • 依據小學生認知特點學習心理發展規律和個體差異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引導小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養小學生的廣泛興趣、動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 知道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資源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方面的作用,合理選擇與整合信息技術資源,為學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學習體驗。

        • 能夠運用課堂結束技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

          2.3.4【教學評價】

          l 樹立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理念,理解教育評價原理,掌握試題命制的方法與技術。能夠在教學實踐中結合作業反饋等實施過程評價,初步運用增值評價,合理選取和運用評價工具,評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

          • 能夠利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反饋,跟蹤、分析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基于學生學習情況診斷和改進教學的意識。

          三、綜合育人能力

          3.1 開展班級指導

          3.1.1【育德意識】

          •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小學德育原理與方法,掌握小學生品行養成的特點和規律,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3.1.2【班級管理】

          • 基本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學、小學生成長生活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合理分析解決教學與管理實踐相關問題。

          • 基本掌握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的方法。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收集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信息,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能夠初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班級指導活動

          • 熟悉校園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規定,了解小學生日常衛生保健、傳染病預防、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等相關知識,掌握面臨特殊事件發生時保護學生的基本方法。

            3.1.3【心理輔導】

          •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了解小學生身體、情感發展的特性和差異性,基本掌握心理輔導方法,能夠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

            3.1.4【家校溝通】

          • 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師生、家校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社區等進行有效交流。

            3.2 實施課程育人

          3.2.1【育人理念】

          • 具有教書育人意識。理解擬任教學科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課程教學的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2.2【育人實踐】

          • 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掌握課程育人方法和策略。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結合課程特點,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合理設計育人目標、主題和內容,有機開展養成教育,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體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3.3組織活動育人

            3.3.1【課外活動】

          • 了解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與方法,能組織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3.3.2【主題教育】

          • 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學會組織主題教育、少先隊社團活動,對小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四、自主發展能力

            4.1 注重專業成長

            4.1.1【發展規劃】

          •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的意識。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情況,制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4.1.2【反思改進】

          • 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初步掌握教育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診斷提出改進思路。

          4.1.3【學會研究】

          • 初步掌握教育教學科研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小學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具有撰寫教育教學研究論文的基本能力。

          • 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4.2 主動交流合作

            4.2.1【溝通技能】

          • 具有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

          • 掌握基本溝通合作技能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社會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專家等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4.2.2【共同學習】

          •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掌握團隊協作的基本策略,了解小學教育的團隊協作類型和方法,具有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一、師德踐行能力

            1.1遵守師德規范

            1.1.1【理想信念】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能夠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1.1.2【立德樹人】

          • 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形成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途徑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依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教學。

            1.1.3【師德準則】

          •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遵守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義務,自覺維護幼兒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 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涵與要求,在教育實踐中遵守《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能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道德規范問題。

            1.2涵養教育情懷

            1.2.1【職業認同】

            • 具有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了解幼兒教師的職業特征,理解教師是幼兒學習與發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創造條件激發幼兒好奇心、求知欲,積極引領幼兒行為,幫助幼兒自主發展。

            • 領會學前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同促進幼兒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理念。

            1.2.2【關愛幼兒】

            • 做幼兒健康成長的啟蒙者和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幼兒,關注幼兒成長,保護幼兒安全,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 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保護幼兒游戲的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關注個體差異,相信每名幼兒都有發展的潛力,樂于為幼兒創造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1.2.3【用心從教】

            • 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積極鉆研,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

              1.2.4【自身修養】

            •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與自控能力,能積極應變,比較合理地處理問題。

            •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

            • 儀表整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符合教師禮儀要求和教育教學場景要求。

            二、保育和教育實踐能力

            2.1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

            2.1.1保育教育基礎

            • 掌握科學照料幼兒日常生活的基本方法,了解幼兒日常衛生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的相關知識,掌握面臨特殊事件發生時保護幼兒的基本方法。

            • 掌握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和36歲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具備觀察、分析與評價幼兒行為的能力。熟悉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任務、內容、要求和基本原則。

            • 認識融合教育的意義和作用,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策略,掌握隨班就讀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政策,基本具備指導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

              2.1.2領域素養

            • 掌握幼兒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領域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方法,理解幼兒園各領域教育之間的聯系能在教育實踐中綜合運用各領域知識,實現各領域教育活動內容相互滲透

              2.1.3信息素養

            •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掌握一定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具有安全、合法與負責任地使用信息與技術的意識。

              2.2開展環境創設

            2.2.1【創設物質環境】

            • 能夠創設安全、適宜、全面,有助于促進幼兒成長、學習、游戲的物質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為幼兒提供和制作適合的玩教具和學習材料。

              2.2.2【營造心理環境】

            • 理解教師的態度、情緒、言行在幼兒園及班級心理環境形成中的重要性。能夠構建和諧的師幼關系,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讓幼兒感受到安全、舒適。

              2.3組織一日生活

            • 能夠安排和組織幼兒園一日生活的主要環節,具有將教育滲透一日生活的意識,能夠與保育員協同開展班級常規保育和衛生工作。

              2.4開展游戲活動

              2.4.1【滿足游戲需要】

            • 了解幼兒游戲的類型和主要功能,根據各年齡階段幼兒的游戲特點,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

              2.4.2【創設游戲環境】

            • 能夠合理、有效地規劃和利用戶內外游戲活動空間,能夠根據幼兒的發展和需要創設相應的活動區,提供豐富、適宜的游戲材料,引發和促進幼兒的游戲。

              2.4.3【支持幼兒游戲】

            • 能夠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充分體驗游戲的快樂和滿足。

            • 學會觀察分析幼兒的游戲,支持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獲得身體、認知、語言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

              2.5實施教育活動

              2.5.1【設計教育活動方案】

            • 能夠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以及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年齡特點,選擇教育內容,確定活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方案。

              2.5.2【組織教育活動】

            • 學會運用各種適宜的方式實施教育活動,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探索、交流合作、積極表達,能夠有效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并根據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宜的指導。

              2.5.3【實施教育評價】

            • 了解幼兒園教育評價的目的與方法,運用觀察、談話、家園聯系、作品分析等多種方法,了解和評價幼兒。能夠基于幼兒身心特點,利用技術工具分析幼兒學習過程、收集幼兒學習反饋。

            • 能夠運用評價結果,分析、改進教育活動開展,促進幼兒發展。

              三、綜合育人能力

              3.1育德意識

            • 樹立幼兒為本、德育為先理念,了解幼兒社會性-情感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征,能有針對性地開展育人工作。

            • 具有教書育人意識。理解活動育人的功能,能夠在保教活動中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為培養幼兒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奠定基礎。

              3.2育人實踐

            • 掌握活動育人的方法和策略,基于幼兒的身心特點合理設計育人目標、活動主題與內容,能夠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開展隨機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親社會行為。

              3.3班級管理

            • 熟悉校園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規定,基本掌握班級空間規劃、班級常規管理等工作要點。熟悉幼兒教育及幼兒成長生活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合理分析解決幼兒教育與管理實踐相關問題。

              3.4心理健康

            • 關注幼兒心理健康,了解幼兒身體、情感發展的特性和差異性,掌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識,及時發現和賞識每個幼兒的點滴進步,注重激發和保護幼兒的積極性、自信心能夠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

              3.5家園協同

            • 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家園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家長進行有效交流。

            • 掌握開展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各種協同活動的方式方法,能夠開展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工作。

              1. 自主發展能力

                4.1注重專業成長

                4.1.1【發展規劃】

              •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的意識。根據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情況,制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4.1.2【反思改進】

              • 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初步掌握教育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診斷提出改進思路。

                4.1.3【學會研究】

              • 初步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幼兒教育實踐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具有總結和提升實踐經驗的能力

              • 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4.2主動交流合作

              4.2.1【溝通技能】

              • 具有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

              • 掌握基本溝通合作技能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社會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專家等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4.2.2【共同學習】

              •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掌握團隊協作的基本策略,了解學前教育的團隊協作類型和方法,具有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能力

                 

               


              中等職業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

              標準(試行)

              一、師德踐行能力

              1.1遵守師德規范

              1.1.1【理想信念】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能夠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1.1.2【立德樹人】

              • 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形成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途徑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按照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求,依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教學,積累培育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經驗。

              1.1.3【師德準則】

              •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遵守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義務,自覺維護學生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 理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涵與要求,在教育實踐中遵守《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能分析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道德規范問題。

                1.2涵養教育情懷

              1.2.1【職業認同】

              • 具有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了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特征,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

              • 領會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同促進學生德技雙修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理念。

              1.2.2【關愛學生】

              • 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成長,保護學生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發展的權利,將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品德養成相結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職業習慣。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樂于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和機會。

              1.2.3【用心從教】

              • 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與班主任工作職責,樹立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做中學、做中教的理念,鉆研技術、研究教育,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

              1.2.4【自身修養】

              •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與自控能力,能積極應變,比較合理地處理問題。

              •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職業素養和審美能力。

              • 儀表整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符合教師禮儀要求、教育教學場景和職場規范要求。

              1.3弘揚工匠精神

              l 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樹立質量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責任意識,在專業實踐和教育實踐中,秉承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職業精神。

              二、專業教學能力

              2.1掌握專業知識

              2.1.1【教育基礎】

              • 掌握職業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能夠遵職業教育規律,結合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認知發展特點,運用職業教育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2.1.2【專業素養】

              • 系統掌握本專業必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技能和常用的專業教學方法。了解本專業相關的職業標準,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技術前沿,掌握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了解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背景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1.3【信息素養】

              •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軟件、平臺及其他新技術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對教育教學的支持作用。具有安全、合法與負責任地使用信息與技術,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意識。

              2.1.4【知識整合】

              • 認識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點,具有跨學科、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意識,了解學習科學相關知識,能夠整合理論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專業知識與教育知識,掌握理實一體化課程、專業教學知識與策略,指導專業教學與實踐活動。

              •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掌握隨班就讀的基本知識及相關政策,基本具備指導隨班就讀的教育教學能力。

              2.2開展專業實踐

              2.2.1操作能力

              • 掌握技術技能形成規律,具備熟練的專業操作技能,有企業實踐、技能大賽等經歷,或參與學生職業技能考核評價初步體驗。

                2.2.2獲取證書

              • 關注國家資歷框架發展要求,熟悉“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考取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

                2.3學會教學設計

              2.3.1【熟悉標準

              • 熟悉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掌握擬任教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教材,理解所教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的邏輯和體系結構,具有依據標準進行教學的意識和習慣。

              2.3.2【掌握技能】

              • 具備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與普通話等教學基本功,通過微格訓練和實訓基地訓練,系統掌握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操作、板書、結束等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基本技能操作要領應用策略。初步掌握職業教育模塊教學技能。

              2.3.3【分析學情】

              • 了解分析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基本方法,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學習特點和經驗,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和技能的聯系,預判學生學習的疑難處。

                2.3.4【設計教案】

              • 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理解本課(模塊)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課(模塊的關系,能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情分析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合理設計理實一體的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和專業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實踐環節,能夠會同企業制訂實習教學方案,科學設計評價內容與方式,形成教案與學案。

                2.4實施課程教學

              2.4.1【情境創設】

              • 能夠基于職業崗位工作創設安全、真實或仿真的職業情境與和諧的學習情境,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技能訓練活動。

              2.4.2【教學組織】

              • 基本掌握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嘗試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結合專業特點,以學生為主體,采取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科學準確地呈現和表達教學內容,控制教學時間和教學節奏,合理設置提問與討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參與技術技能訓練,達成學習目標。

              2.4.3【學習指導】

              • 能夠依據專業特點、技術技能形成規律、學生認知特征和個體差異,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促進學生初步掌握技術技能。

              • 知道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資源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方面的作用,合理選擇與整合信息技術資源,為學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學習體驗。

              • 掌握課堂教學或實訓教學總結的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對學習或技能訓練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或訓練項目。

                2.4.4【教學評價】

              • 樹立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理念,理解教育評價原理,掌握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方法與策略,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實施過程評價,初步運用增值評價,合理選取和運用評價工具,運用表現性評價等方法,評價學習活動、學習成果和技能水平。

              • 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企業實踐反饋,跟蹤、分析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技能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基于學生學習情況診斷和改進教學的意識。

                三、綜合育人能力

                3.1開展班級指導

                3.1.1【育德意識】

                l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原理與方法,以及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征,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3.1.2【班級管理】

                • 基本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學、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成長生活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合理分析解決教學與管理實踐相關問題。

                • 基本掌握學生發展指導、綜合職業素質評價的方法,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信息,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能夠初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班級指導活動。

                • 熟悉校園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規定,了解學生日常衛生保健、傳染病預防、實習安全管理和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的相關知識,掌握面臨特殊事件發生時保護學生的基本方法。

                3.1.3【心理輔導】

                •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身體、情感發展的特性和差異性,基本掌握心理輔導方法,能夠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

                3.1.4【家校溝通】

                • 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師生、家校、校企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企業、社區等進行有效交流。

                3.1.5【職業指導】

                • 了解國家就業形勢和政策,掌握職業指導、創新創業的基本知識、途徑和方法,有參與學業輔導、生涯規劃、創新創業活動的初步體驗。

                3.2實施專業育人

                3.2.1【育人理念】

                • 具有教書育人意識。理解擬任教專業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注重課程教學的思想性,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2.2【育人實踐】

                • 理解職業核心素養,掌握課程育人方法和策略。能夠在教育實踐中,結合課程特點,挖掘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職業道德養成相結合,合理設計育人目標、主題和內容,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有機開展養成教育,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體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3.3組織活動育人

                3.3.1【課外活動】

                • 了解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與方法,結合職業教育特色,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3.3.2【主題教育】

                • 了解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學會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四、自主發展能力

                4.1注重專業成長

                4.1.1【發展規劃】

                l 了解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和定期到企業實踐的意識。根據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情況,制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4.1.2【反思改進】

                • 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初步掌握職業教育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結合行業企業需求,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診斷提出改進思路。

                4.1.3【學會研究】

                • 初步掌握職業教育教學科研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具有撰寫教育教學研究論文的基本能力。

                • 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4.2主動交流合作

                4.2.1【溝通技能】

                • 具有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

                • 掌握基本溝通合作技能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企業實踐、社會實踐中與同事、同行、行業企業人員、專家等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4.2.2【共同學習】

                理解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掌握團隊協作的基本策略,了解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團隊協作類型和方法,熟悉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小組學習,具有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能力。


                特殊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

                一、師德踐行能力

                1.1遵守師德規范

                1.1.1【理想信念】

                •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及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內容,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能夠在教書育人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樹立職業理想,立志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1.1.2【立德樹人】

                • 理解立德樹人的內涵,形成立德樹人的理念,掌握立德樹人途徑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依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教學,積極創造條件培育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1.1.3【師德準則】

                • 具有依法執教意識,遵守憲法、民法典、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在教育實踐中能履行應盡義務,自覺維護學生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 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內涵與要求,在教育實踐中遵守《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能分析解決特殊教育教學實踐中的相關道德規范問題。

                1.2涵養教育情懷

                1.2.1【職業認同】

                • 具有家國情懷,樂于從教,熱愛教育事業。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了解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特征,理解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引路人,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自主發展。

                • 領會特殊教育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同特殊教育教師工作的意義和專業性、獨特性、復雜性,具有人道主義精神、正確的價值觀和殘疾人觀、特殊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認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理念。

                1.2.2【關愛學生】

                • 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公正、平等、積極地對待每一名學生,關注學生成長,保護學生安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學習發展的權利,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獨立性和選擇性,關注個體差異,相信每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力,為學生發展提供合適的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補償缺陷。

                1.2.3【用心從教】

                • 樹立愛崗敬業精神,在教育實踐中能夠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與班主任工作職責,積極鉆研,富有愛心、責任心、恒心,工作細心、耐心。

                1.2.4【自身修養】

                •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有較強的情緒調節與自控能力,能積極應變,比較合理地處理問題。

                •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審美能力。

                • 儀表整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符合教師禮儀要求和教育教學場景要求。

                二、教學實踐能力

                2.1掌握專業知識

                2.1.1【教育基礎】

                • 掌握特殊教育理論的基本知識,能夠遵循特殊教育規律,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與普遍規律性,運用特殊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特殊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2.1.2【學科素養】

                • 掌握擬任教學科知識體系,了解不同類型特殊教育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體系與思想方法,了解與所教學科或所服務類型相關的特殊教育康復訓練和行為干預等基本知識與方法,并能在教育實踐中正確加以運用。掌握特殊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方法。

                2.1.3【信息素養】

                • 了解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學設備、軟件、平臺及其他新技術的常用操作,了解其對特殊兒童學習和特殊教育教學的支持作用。具有安全、合法與負責任地使用信息與技術,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意識。

                  2.1.4【知識整合】

                  了解學習科學相關知識,了解特殊教育的跨學科性質和相關服務領域,以及擬任教學科與其他學科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并能初步加以整合。掌握隨班就讀和融合教育必備的知識技能及相關政策。

                2.2學會教學設計

                2.2.1【熟悉課標】

                • 熟悉擬任教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理解教材的編寫邏輯和體系結構,能夠正確處理課標與教材的關系,具有依據課標進行教學的意識和習慣。

                2.2.2【掌握技能】

                • 具備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與普通話、國家通用盲文、國家通用手語等教學基本功,通過微格訓練學習,系統掌握導入、講解、提問、演示、板書、結束等課堂教學基本技能操作要領與應用策略。能夠依據單元內容或主題進行整體設計,并實施教學。

                  2.2.3【分析學情】

                • 能夠初步運用合適的工具與方法,評估學生身心發展水平與特殊教育需要,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學習經驗和興趣特點,分析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聯系,預判學生學習的疑難處。

                  2.2.4【設計教案】

                • 準確把握教學內容,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個體差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和個別化教育活動方案,能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認知特征確定恰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設計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資源和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和環節,科學設評價內容與方式,形成教案與學案。

                2.3實施課程教學

                2.3.1【情境創設】

                • 能夠創設安全、平等、適宜、融合的教學情境,建立學習內容與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活動。

                2.3.2【教學組織】

                • 基本掌握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能夠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進行集體、小組和個別化教學,科學準確地呈現和表達教學內容,控制教學時間和教學節奏,合理設置提問與討論,引導學生主動有效參與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

                  2.3.3【學習指導】

                • 能夠依據學科特點、特殊學生認知特征和個體差異,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幫助學生針對學習重點與難點進行有效學習。

                • 知道不同類型的信息技術資源在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方面的作用,合理選擇與整合信息技術資源,為學提供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個性化學習體驗。

                • 能夠運用課堂結束技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合理布置作業。

                2.3.4【教學評價】

                l 樹立促進學生學習的評價理念,理解教育評價原理,掌握特殊學生學習評價方法與技術,將評價作為激勵手段,在教學實踐中實施過程評價,初步運用增值評價,合理選取和運用評價工具,評價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

                l 能夠利用技術工具收集學生學習反饋,跟蹤、分析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形成基于學生學習情況診斷和改進教學的意識。

                三、綜合育人能力

                3.1開展班級指導

                3.1.1【育德意識】

                • 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德育原理與方法,以及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征,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

                3.1.2【班級管理】

                • 基本掌握班集體建設、班級教育活動組織的方法。熟悉教育教學、特殊學生成長生活等相關法律制度規定,能夠合理分析解決教學與管理實踐相關問題。

                • 基本掌握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的方法,能夠利用技術手段收集學生成長過程的關鍵信息,建立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能夠初步運用信息技術輔助開展班級指導活動。

                • 熟悉校園安全、應急管理相關規定,了解學生日常衛生保健、傳染病預防和意外傷害事故處理的相關知識,掌握面臨特殊事件發生時保護學生的基本方法。

                3.1.3【心理輔導】

                •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了解特殊學生身體、情感發展的特性和差異性,基本掌握積極行為支持和心理輔導方法,能夠處理學生常見情緒行為問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

                  3.1.4【家校共育】

                • 尊重、理解特殊兒童家長,樹立家校共育意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和支持家長開展家庭教育和干預訓練。

                • 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拓寬師生、家校溝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徑,積極主動與學生、家長、社區等進行有效交流。

                3.2實施課程育人

                3.2.1【育人理念】

                • 具有教書育人意識。理解擬任教學科課程對特殊兒童發展的獨特價值,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自我適應、社會適應和職業適應所需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2.2【育人實踐】

                • 理解學科核心素養,掌握課程育人的方法和策略,能在教育實踐及康復訓練中,結合課程特點,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品德養成相結合,合理設計育人目標、主題和內容,有機開展養成教育,進行綜合素質評價,體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

                3.3組織活動育人

                3.3.1【課外活動】

                • 了解課外活動的組織和管理知識,掌握相關技能與方法,能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3.3.2【主題教育】

                • 了解學校文化和教育活動的育人內涵和方法,學會組織主題教育和社團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

                3.4推進融合教育

                3.4.1【融合教育知識】

                • 了解隨班就讀和融合教育的基本知識,了解國家關于推進隨班就讀與融合教育的政策,了解資源中心、資源教室的功能和資源教師、巡回指導教師的職責,樹立融合教育理念,能夠面向普通教師、學生和家長進行宣傳引導。

                3.4.2【學習支持】

                • 了解特殊學生安置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流程,能夠根據需要進行課程與教學調整,對特殊學生進行積極行為支持、制訂個別化學習方案,實施特殊課程教學和學習評估。

                  四、自主發展能力

                4.1注重專業成長

                4.1.1【發展規劃】

                • 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具有終身學習與自主發展的意識。根據特殊教育課程改革的動態和發展情況,制定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規劃。

                  4.1.2【反思改進】

                • 具有反思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素養,初步掌握教育教學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夠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的自我診斷提出改進思路。

                4.1.3【學會研究】

                • 初步掌握教育教學科研的基本方法,能用以分析、研究特殊教育教學實踐問題,并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具有撰寫教育教學研究論文的基本能力。

                • 掌握專業發展所需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方法,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自主學習。

                4.2主動溝通合作

                4.2.1【溝通技能】

                • 具有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與文字表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掌握國家通用盲文、國家通用手語和常用的輔助溝通技術。

                • 掌握基本溝通合作技能與方法,能夠在教育實踐、社會實踐中與同事、同行、專家等進行有效溝通交流。

                4.2.2【共同學習】

                • 理解特殊教育跨學科性質和學習共同體的作用,掌握團隊協作的基本策略,了解特殊教育的團隊協作類型和方法,具有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能力。

                 

                 

                關閉窗口
                通知公告 更多>>
                尚無內容。
                評建簡報 更多>>
                · 關于召開本科教育教學審...
                · 關于選派本科教育教學審...
                · 河套學院關于開展本科教...

                版權所有? 河套學院  本科教學評建網    技術支持:河套學院信息技術中心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八宿县| 拜泉县| 太仆寺旗| 岫岩| 卫辉市| 临洮县| 太白县| 集贤县| 丰县| 黄山市| 固镇县| 南京市| 嘉荫县| 丹凤县| 罗田县| 泗水县| 山西省| 黑水县| 苏州市| 佛学| 长兴县| 内丘县| 安远县| 南岸区| 丽江市| 安达市| 南京市| 灵璧县| 蚌埠市| 营口市| 乌拉特中旗| 上蔡县| 义乌市| 社会| 垦利县| 昆明市| 碌曲县| 南靖县| 澄江县| 紫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