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散射 Raman scattering
定義:由分子振動、固體中的光學聲子等激發與激光相互作用所產生的非線性散射。
來源:《通信科學技術名詞》
相關名詞:瑞利散射 前向散射 受激布里淵散射
【延伸閱讀】
拉曼散射效應由獲得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印度物理學家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1970)首先發現。1928年2月28日,拉曼以單色光為光源,從目測分光鏡中觀察散射光,發現在藍光和綠光區域里,有兩根以上的尖銳亮線。每一條入射譜線都有相應的變散射線。一般情況下,變散射線的頻率比入射線低,偶爾也觀察到比入射線頻率高的散射線,但強度更弱一些。后來,人們就將這個現象稱為拉曼效應。1930年,美國光譜學家武德( R.W.Wood)給頻率變低的變散射線取名為斯托克斯線,給頻率變高的取名為反斯托克斯線。
隨著激光和譜儀的發展,拉曼散射已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散射類研究手段。相對于其他散射譜學方法,拉曼散射具有數據信噪比高、樣品需求量少、易于與極端測量條件(低溫、高壓、磁場等)相結合等特點。
目前,拉曼散射已經成功應用于材料、產品腐蝕、生物醫藥檢測和寶石檢測等領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編審 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