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看免费观看高清电影大全,欧美日韩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方馆电视剧免费观看完整版高清,欧码的XL是亚洲码

加入收藏 | English

黨堅持對科技事業領導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作者: 時間:2021-07-19 點擊數:

黨堅持對科技事業領導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科技部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建黨100年來,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大勢,充分發揮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

一、黨推動和領導科技事業發展的歷史回顧

(一)黨在革命時期推動和領導科技事業的初步探索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科技工作,早在革命時期,就不斷深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在建黨初期,共產黨人積極參加“科學與人生觀”論戰。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其憲法大綱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科學和技術”,頒布了《獎勵生產技術辦法》和《文化技術干部待遇條例》等行政法規,在井岡山建立了紅軍軍械處,在一些較為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建立起了初步的軍工、醫療、電訊等科技事業。進入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自然科學是人們爭取自由的一種武裝”,稱贊知識分子“是科學戰線上的尖兵,他們在根據地的建設事業中所起的作用是顯著的”。先后成立了自然科學研究院、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掀起了群眾性的自然科學實踐運動;先后創立了陜北公學、中國醫科大學、延安大學、陜甘寧邊區醫專、陜甘寧邊區農業學校等,為根據地培養了大量科技人才。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要求各地黨組織要保護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設施。

總體而言,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科技事業,在領導科技事業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為新中國科技工作全面走上正軌創造了條件,為新中國成立后黨能夠迅速領導全國科技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完善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體系,推動新中國在局部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新中國的建立在全國范圍內為科技發展創造了條件,維護國防安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等國家戰略需求對我國“一窮二白”的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迫切需求,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偉大成就。

1.健全全國科技組織體系。新中國成立之初,黨提出的《共同綱領》專門規定:“努力發展自然科學,以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開始辦公。一大批科研機構相繼成立,調整高校布局,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海外科研人員踴躍回國創新創業。

2.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統籌謀劃、突出重點部署我國科技事業。1956年,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提出57項重大科技任務、4項緊急任務,形成了“規劃主導、任務落實”的舉國體制型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成功奠定了我國科研組織體系。1963年,制定《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基本沿襲“1956年規劃”的框架和做法,瞄準發力當時世界的新興科技,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體趕上20世紀40年代世界科技水平。

3.制定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大力推進科技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通過留用、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加強培養三種渠道,大力推進科技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1956年,黨中央提出著名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1961年,被鄧小平同志稱為“科學憲法”的《關于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當前工作的十四條意見(草案)》印發,明確提出要認真貫徹“雙百方針”,對保障科研人員研究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這一時期,黨領導的新中國科技體系初步建立,實施了以“兩彈一星”研制、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等為核心的一系列科技工程,吸引了李四光、錢學森、趙忠堯、林蘭英等一大批海外人才回國,相繼在多復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基礎,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科技極其落后的狀況。

(三)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著力改善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我國科技發展融入全球浪潮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提出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工作重心戰略轉移,在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和毛澤東思想的過程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形成了科技發展的新觀念,實施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等新舉措,有力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站上新臺階。

1.領導和推動科技事業全面恢復。1977年,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要講話;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和“知識分子是無產階級的一部分”的著名論斷。1978年,中組部出臺《關于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意見》,提出“正確評估知識分子隊伍”“做好復查和平反昭雪冤、假、錯案工作”等。

2.制定發展規劃,科學謀劃布局科技事業發展。制定《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全面安排,突出重點”的指導方針,提出27個領域的108個重點項目;制定《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設立總目標:我國的科學技術工作要以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部署為依據,重點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大力發展高技術及其產業,持續穩定發展基礎研究等,推動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全面發展。

3.進行科技體制改革。1985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重點解決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問題,明確認定技術成果具有商品的基本屬性,科技成果也是商品,并提出開拓技術市場。

4.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鄧小平強調:“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自1986年起,大力實施“863”、火炬、星火等科技計劃,推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不斷擴展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

這一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初步形成,中國具有了整體科技實力,我國科技事業獲得快速穩定發展,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到1990年,我國在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物科學等重要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中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科技對于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凸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20%提高到38%。

(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領導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較快涌現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牢牢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化本質,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深化對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將科學技術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推動科技事業縱深發展。

1.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正式提出把科教興國定為我們的基本國策。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先后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對面向新世紀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進行重點部署,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明確要求。

2.推動科技發展制度化。自1993年起,先后頒布實施了《科技進步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計量法》《標準化法》《專利法》等十幾部與科技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科技工作不斷向正規化、常態化方向發展。

3.推動設立科技發展市場化。1999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五大國家科學技術獎,通過物質獎勵鼓勵科技創新,極大地促進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熱情。

這一時期,我國科學隊伍日益壯大、科研機構不斷完善、科學技術體系逐漸健全、科學成果層出不窮。我國基礎研究得到迅速發展,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農業科技、社會民生科技均取得重大成果,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藥物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領導和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開始顯現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牢牢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環境、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趨勢,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聚焦創新型國家建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1.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2年,《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是新世紀新階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人才發展指導方針,全面構建了新時期我國的人才工程體系。

2.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2008年國務院發布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在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防止知識產權濫用和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等方面作出重點部署。

3.提出“自主創新”的指導方針。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大會,提出要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并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發展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這一方針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2012年《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為重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制約科技創新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這一階段,我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有效互動;自主創新成效顯著,基礎研究水平提高,納米材料、克隆技術等取得重要進展;前沿技術實現突破,“龍芯1號”芯片、“天河一號”計算機等實現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迅速發展,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進入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分析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大勢,圍繞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充分發揮和堅持黨領導科技事業的政治優勢,提出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論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科技力量邁出重大步伐,重大科創成果競相涌現,創新實力整體提升,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形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模式,我國科技事業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黨中央發出了“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總動員。

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本路徑是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推動改革縱深推進。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深化改革,要讓科技創新的輪子、體制機制創新的輪子共同轉動。2014年12月,在黨中央直接領導、直接部署和推動下,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啟動,將分散在40多個部門的近百項科技計劃整合為新的五大類計劃體系。2015年出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在構建統籌協調的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年來一直想解決但沒能解決的難題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2018年,黨中央以“加強、優化和轉變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務職能”為主線,重新組建了科學技術部。

2.從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角度,細化頂層設計內容。2016年5月,發布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對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了總體要求,突出強調了五個方面內容:第一,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第二,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第三,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第四,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第五,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同時也提出科技創新“三步走”,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的戰略目標;細化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的戰略任務舉措,構建了新的發展動力系統。

3.高度關注人民生命健康,“三個面向”轉向“四個面向”。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明確提出,我國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在黨中央“三個面向”戰略主攻方向指引下,我國科技事業的前瞻布局和系統推進等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突破明顯加快。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要堅持“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是在“三個面向”基礎上,與時俱進的創新突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創新支撐民生改善能力明顯增強。

4.提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2021年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突出強調要“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并從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構建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等五方面進行系統謀劃布局。

這一時期,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整體性、格局性、歷史性成就,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成功組織了一批重大基礎研究任務,“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懷柔一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成功發射,“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次發現毫秒脈沖星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海斗一號”完成萬米海試,“奮斗者”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面開通,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等;高端產業取得新突破,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等;民生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醫用重離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醫療裝備國產化替代取得重大進展;國防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就,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第五代戰機殲20正式服役,東風17彈道導彈研制成功等。2020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

三、黨對科技事業領導的經驗與啟示

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接續奮斗,繁榮發展,沉淀了深厚的歷史底蘊,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形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道路越走越廣。

(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科技事業發展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中央在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每一個關鍵點都作出了重大戰略部署,牢牢把握住我國科技創新的正確方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科技事業發展全局,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實踐反復啟迪我們,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科技創新事業不斷前進的根本政治保證,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二)必須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集群力、匯眾智,是我們取得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成功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過去我們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這一法寶,今天我們推進科技創新跨越也要依靠這一法寶,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機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在中國科技極其落后、科研人員極其缺乏的背景下,集體攻關重大科研課題所凸顯的組織優勢,也是黨在長達百年的科技領導力建設中積累的最重要經驗方法之一。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探索完善高效的組織動員體系和統籌協調的科技資源配置模式,形成科技創新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實施的格局。

(三)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驅動發展,這是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改革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重要路徑和方法手段。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要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堅持問題和需求導向,依靠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把科技創新這個“引擎”全速發動起來,最大限度釋放科技創新蘊藏的巨大潛能。

(四)必須堅持人才驅動與黨管人才的理念。我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忘我投入、奮力攻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人才是密不可分的,人才是促進科技創新、引領國力增強的重要戰略資源,直接關系到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是否牢固。建設科技強國必須要有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黨管人才是我國科技事業興才、聚才的制度保障,是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獨特制度優勢,要不斷改進完善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

(五)必須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合作。從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開始,中國共產黨一直都踐行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合作的方針。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我國既是科技開放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貢獻者、推動者。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不能關起門來搞創新,必須全方位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在更高起點上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應對全球性挑戰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新時代科技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銳意改革創新,矢志自立自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河套學院科技處 | 版權所有  地址: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云中大街河套學院    技術支持:河套學院網絡中心

 

<label id="mfuuu"></label>
    <menuitem id="mfuuu"><rp id="mfuuu"><em id="mfuuu"></em></rp></menuitem>
      <menu id="mfuuu"></menu>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中卫市| 天气| 双鸭山市| 青阳县| 思茅市| 乌兰浩特市| 根河市| 都匀市| 华蓥市| 丹凤县| 大渡口区| 特克斯县| 巫溪县| 拜泉县| 锡林郭勒盟| 汨罗市| 阿坝| 湖口县| 定西市| 平阳县| 思南县| 新源县| 司法| 嘉兴市| 青阳县| 泗洪县| 海宁市| 上虞市| 满洲里市| 当阳市| 江陵县| 井冈山市| 武安市| 泾川县| 虎林市| 麻城市| 皋兰县| 敖汉旗| 闵行区|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