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領導新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與啟示
國家航天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恰逢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周年。65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下,中國航天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發展,有力支撐了國防能力提升和國民經濟建設,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航天以其深厚的發展實踐基礎,為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有益借鑒。
一、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六十五載航天奮斗路
65年來,中國航天始終堅守航天報國的初心,堅定航天強國的使命,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黨中央高瞻遠矚、英明決策,奠定航天事業發展基石
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封鎖包圍和國內百廢待興的復雜局面,黨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和科技發展趨勢,以國際視野和長遠眼光,毅然作出發展我國航天事業的戰略決策。
戰略決策,創建發展新中國航天事業。1956年,黨中央根據錢學森建議成立了國防部五局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分別負責導彈管理和導彈研究,奠定了中國航天發展建設的組織結構基礎。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序幕。在周恩來、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主持下,國家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把火箭和噴氣技術列為發展重點。1958年,在蘇聯、美國相繼發射自己首顆人造地球衛星后,毛澤東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
白手起家,大力協作推進重點型號研制。面對當時國內技術落后、基礎薄弱的困難條件,黨中央組織動員和調配全國范圍的物資和技術人員,統一目標,協同攻關。尤其是在1960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后,黨中央加大資源統籌力度,組織動員1400余家單位,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在較短時間內成功仿制并發射了我國首枚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東風一號”。此后,又規劃實施了“八年四彈”(1965年—1972年),為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人造衛星上天創造了先決條件。
彰顯國威,“兩彈一星”挺起民族脊梁。按照黨中央確定的“兩彈為主,導彈第一”的發展方針,1964年,我國自主研制的“東風二號”導彈試射成功。1966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進行的導彈原子彈“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標志著我國擁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核導彈,打破了美蘇核壟斷。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實現了中國航天第一次里程碑突破,極大振奮和鼓舞了全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回憶當時情形表示“我在陜北梁家河時聽到這一消息十分激動”。1975年,我國又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
(二)黨中央親切關懷、科學領導,指引航天事業持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開放為中國航天注入“推進劑”,中國航天進入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
實用先行,重點發展應用衛星體系。在鄧小平同志“要把力量集中到急用、實用的應用衛星上來”的指示下,面向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發展的重點領域,謀劃啟動通信、導航、遙感衛星工程研制工作,同步推進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運載火箭系列化發展。1984年,長征三號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地球同步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1988年,長征四號成功發射我國首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衛星數據的歷史。經過30余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中星、北斗、資源、海洋、風云、環境減災等為代表的系列應用衛星體系。
緊跟前沿,立項實施一批航天重大工程。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作出跟蹤發展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的部署,并將航天技術作為重要發展領域。1992年,黨中央批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進入21世紀,黨中央批準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等重大工程,2007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以“神舟五號”“嫦娥一號”兩次里程碑為代表的創新成就,標志著我國空間探索能力實現大幅提升。
走向國際,中國航天亮相世界舞臺。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航天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機遇。1990年,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制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開啟對外發射服務新篇章。1999年,中國、巴西兩國共同投資、聯合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1星成功發射,成為南南合作的典范。2007年,我國出口尼日利亞的“尼星一號”成功發射,首次實現整星出口和在軌交付服務。
(三)黨中央運籌帷幄、擘畫藍圖,領導航天取得輝煌成就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的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國防軍隊現代化的戰略全局高度,對航天事業發展作出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黨的十九大作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決策部署,為航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創新突破,重大工程取得標志性成果。進入新時代,在黨中央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航天強國的指引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成就不斷刷新中國航天的高度。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載人航天“船、室、站”三步走第二步任務圓滿完成,載人空間站建造全面開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實現交會對接,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我國完全自主可控的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并投入運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提前完成,形成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精度全球精細觀測能力。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一步實現“繞、著、巡”目標,標志著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完善。
服務發展,航天技術創造美好生活。中國航天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全面服務國計民生,助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信衛星累計為國內偏遠地區1.4億戶家庭提供直播衛星電視服務,高通量通信衛星實現萬米高空百兆以上數據聯網,民用遙感衛星2020年數據分發量超過1000萬景,風云衛星提供天氣預報精準服務、晴雨天氣預警準確率達到89%,為防范抵御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注重航天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實現了特種裝備、先進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群穩步發展,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智慧產業加速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開放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航天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高分專項和空間基礎設施為“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提供重要支撐。自2007年我國加入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以來,有11顆衛星參與值班服務,響應國外應急觀測請求110余次。風云氣象衛星為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數據服務。中國探月工程積極推進國際合作,“嫦娥四號”搭載荷蘭、德國、瑞典、沙特四個國家載荷,為中外科學家提供探索空間、開展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的平臺。中國與40余個國家、國際組織簽訂了140余份航天合作協議,累計整星出口數量達16顆。
二、牢記使命、守正創新,經驗啟示彌足珍貴
回顧65年發展歷程,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終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發揮制度優勢,在事業發展實踐中突出講政治、重科學,堅持強魂健體,堅持自立自強,堅持選賢任能,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發展之路。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科學決策,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航天事業是黨一手締造、一直關懷、一路領航的,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航天事業改革發展,給予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親臨航天科研生產一線,親切會見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批準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為中國航天事業勇往直前、誓奪成功、在浩瀚太空不斷刷新中國高度注入了巨大信心和無窮力量。歷史充分證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就是一部堅持黨的領導、堅定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前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歷史,充分彰顯了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的英明領導和科學決策。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不移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始終把握航天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努力成為黨和國家可信賴可依托的重要力量,以航天夢助推中國夢,率先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先行者。
(二)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政治動員,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堅實保障。中國航天事業創立以來,一直把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任務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到哪里,人在哪里、黨的工作就做到哪里,實現臨時黨組織與型號試驗隊同步建立、黨建工作與基地任務同步開展,為型號任務成功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和思想保證。廣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將對黨的無限忠誠轉化為對航天事業的無私奉獻,錢學森同志致力于讓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和幸福的生活”,把人民滿意作為一生“最高的獎賞”。羅健夫同志幾十年如一日忘我無私工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忘向黨組織交了最后一次黨費,被譽為“中國式保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航天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推動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筑牢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體化提升黨建工作質量。歷史充分證明,中國航天之所以能夠完成各種艱巨的任務,關鍵在于始終堅持做好黨建引領、政治動員,通過強化組織保障和思想保障,不斷增強事業發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不移推動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兩融合、兩促進”,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中國航天高質量發展。
(三)始終堅持舉國體制、大力協同,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優勢。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測,舉國體制、大力協同始終貫穿于航天事業發展全過程,“嫦娥五號”任務成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據不完全統計,作為我國最大的宇航產品生產企業,航天科技集團下屬廠所級單位只有100多家,但是全國協作配套單位達到7000多家,其中民營企業超過一半。探月工程直接和間接參與單位近2000家,科研人員多達數萬人。歷史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能夠實現國家意志、戰略目標、市場活力的有機統一,形成集中優勢力量開展“大兵團”聯合攻關、全國“一盤棋”協同攻堅的良好局面。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堅定制度自信,更加注重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好協調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強化航天科技戰略力量,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要素集約化、創新力量規模化,切實把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中國航天發展優勢。
(四)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技術領域之一,技術集成度高、復雜性大。中國航天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戰略基點,深刻把握自主創新、協同創新與開放創新的辯證關系,積極應對《考克斯報告》、“沃爾夫條款”等對我航天發展的影響,敢于挑戰前沿無人區,取得從“飛天圓夢”“嫦娥攬月”到“祝融巡火”等系列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立自強的發展道路。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箭采用的247項核心關鍵技術全部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核心器部件實現國產化率100%。歷史充分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中國航天的固有基因和文化傳承,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障我國航天的自主可控發展。偉大事業都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沒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就沒有中國航天今天和未來的發展。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堅定道路自信,堅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支撐,勇攀科技高峰,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以創新贏得發展先機,加快成為世界航天創新高地和空間科學探索中心。
(五)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系統管理,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制勝法寶。中國航天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遵循“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工作方針,強調技術民主,注重科學管理,首次運用系統工程理論指導航天發展實踐,探索建立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兩條指揮線”的管理機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航天系統工程管理方法,并推廣應用到各行各業。20世紀90年代中期,面對航天型號連續失利的嚴峻形勢,中國航天臥薪嘗膽,“殺出一條血路”,創造性地提出質量問題技術、管理“雙五條”歸零方法并成為國際標準,在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北斗導航、火星探測等重大工程任務中一以貫之地推行實施,提高了航天任務成功率,交出了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歷史充分證明,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辯證統一,堅持技術民主和技術責任制的辯證統一,是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一次又一次突破的重要法寶。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堅定理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加自覺地運用實事求是和系統觀念的理念方法分析、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加強航天改革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六)始終堅持黨管人才、任人唯賢,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關鍵。中國航天堅持“黨管人才、黨管干部”“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人才觀,突出選人用人政治關、品行關、能力關、作風關、廉潔關,培養造就了一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愛國熱情、強烈的責任擔當、良好的精神風貌”的航天人才隊伍,涌現出以錢學森和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為代表的航天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以郭永懷、王希季、孫家棟、王永志、陸元九、葉培建、景海鵬等航天功勛為代表的不同時期的時代楷模和杰出人才,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基礎扎實、作風優良的青年人才隊伍,嫦娥團隊、天問團隊、神舟團隊、北斗團隊平均年齡均不足35歲。歷史充分證明,人才是航天事業的“發動機”,人才的高度決定著航天事業的高度,中國航天的65年就是聚才興業、集智攻關的65年,就是黨為航天事業識才、愛才、選才、用才的65年。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以更加強烈的人才意識、更加鮮明的用才導向,厚植人才發展沃土,培養造就一大批擁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大家、具有深厚系統工程底蘊的工程大師、掌握世界先進制造技術的大國工匠和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的企業家,匯聚起實現航天夢的人才偉力。
(七)始終堅持合作共贏、服務大局,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光榮使命。自20世紀80年代起,黨中央牢牢把握世界航天發展大勢,堅持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領導中國航天積極拓展和深化多雙邊領域國際合作,發起成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建設“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深度參與有關國際組織和平利用外空的活動,與國際社會共享航天發展成果,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重大自然災害等人類共同的挑戰,成功開展中法海洋衛星、中意電磁衛星、中巴資源衛星等雙邊合作,面向全球開放共享中國高分16米數據,向尼日利亞、委內瑞拉、白俄羅斯等國家出口整星,擴大朋友圈,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增進人類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充分證明,中國航天始終是國際外空秩序積極維護者、公正合理外空規則的倡導者、促進人類空間事業進步的踐行者,為塑造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作出了重要貢獻。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服從服務于國家政治外交大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航天領域重大工程項目國際合作為抓手,積極參與和引導塑造外空全球治理體系,加快宇航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步伐,更好服務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八)始終堅持優良作風、弘揚航天精神,是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力量源泉。中國航天人是紅色精神的自覺繼承者、堅定踐行者和大力弘揚者,在發展實踐中孕育形成了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構筑起了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航天精神譜系,發展和豐富了我國精神寶庫。航天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航天領域的具體呈現,集中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歷史充分證明,航天精神已經深深融入到中國航天人的血脈和靈魂,是一代代航天人勠力同心的精神紐帶、探索未知的鮮明稟賦、追求卓越的力量源泉,為中國航天人創業興業強業提供了豐富滋養。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并與時俱進地發展、豐富航天精神,共同系牢感情紐帶、涵養精神動力、夯實人文基石,匯聚共襄偉業的磅礴合力,奏響同心筑夢的時代凱歌。
三、賡續奮斗、行穩致遠,奮力譜寫航天強國建設新篇章
回顧過去,中國航天成就輝煌,展望未來,中國航天任重道遠。中國航天必須切實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把握大勢、搶占先機,力爭早日建成自由進出空間、高效利用空間、科學認知空間能力世界一流的航天強國。
堅持戰略引領,加快推進航天事業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建設航天強國戰略目標,建設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航天戰略科技力量,建立健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航天創新體系,加快實現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培育實施行星探測、月球探測、載人航天、重型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統、太空環境綜合治理、遙感數據共享交換服務系統等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取得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集群式突破,推動航天科技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實現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跨越。
堅持開放融合,加快培育發展太空經濟新業態。優化航天工業能力結構、產業結構、區域布局,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航天科技工業體系。完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加強衛星產品和服務在海洋、交通、農業、環境、大眾消費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實現遙感、導航、通信衛星應用產業化發展。鼓勵支持商業航天健康快速發展。推動航天先進技術向國民經濟各領域各行業滲透融合,服務網絡強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平安中國、美麗中國、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建設。引領太空經濟發展新趨勢,培育發展太空生物制藥、空間育種、空間碎片清除、航天器在軌維護、空間試驗服務、地外天體資源利用等太空經濟新業態,提升航天產業規模效益。
堅持合作共贏,加快構建太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原則,加強與主要航天國家的戰略互信,引導塑造完善太空安全等方面的對話機制,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圍繞構建太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外空活動長期可持續、太空交通管理、小行星防御、外空軍備控制等方面提出中國方案,共同應對航天發展的全球性挑戰;持續開展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星際探測領域發起或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劃,加快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論證實施;持續推進北斗系統、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等航天公共產品全球應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高質量的空間信息服務。推動航天技術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糧食增產與防災減災等,積極參與解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
揚帆起航,逐夢九天,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中國航天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航天的創新優勢,強化使命擔當,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鍛造忠誠干凈擔當隊伍,弘揚航天精神,攻堅克難、勇攀高峰,創造更多中國航天奇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