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拉特中旗,無論在田間地頭還是大棚里,說起郝水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人都說他是農民致富的好幫手。有的農民開玩笑說:“郝水源這名字好,真像是一場及時雨,是我們致富的好幫手!”郝水源,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適用科技幫助農民實現了增收致富。
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郝水源一年四季扎根在農村牧區,對農牧民進行實用科學技術培訓,田間地頭處處可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春天,從品種的安排、化肥、地膜的使用到播種,他都要仔細地給農民講解,經常在示范棚里一蹲就是半天。夏季,是病蟲害高發期,也是他最忙的時候。7月28日,德嶺山鎮移民村葵花出現大面積枯死,一位村民焦急地撥打了12396服務熱線。郝水源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經診斷是葵花黃萎病,他及時開出藥方,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0萬余元,像這種情況時有發生。秋季,為農牧民安排下一茬蔬菜種植出主意。冬季,他又組織農牧民開展冬季培訓,考評示范品種,分析、總結、上報材料,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種“高對接”、“零距離”、“無盲點”“點對點”、“貼群眾”五位一體服務模式得到了農民一致好評。
郝水源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海流圖鎮的氣候、土壤等條件適合種大棚蔬菜,再加上政府有優惠政策,更堅定了他種大棚的信心。一番考慮對比后,他決定種黃柿子。說干就干,2012年臘月二十三,開始在棚內整地、施肥、覆膜,正月初九移苗定植,共種了1200多株,比往常溫室苗子早種20多天。由于郝水源利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和合理的日常管理,如施牧區羊糞、起壟、覆膜、裝滴灌、蜜蜂授粉、鋪防蟲網、掛黃板等一系列科學管理方法,全程沒有熏棚、噴灑農藥、施加化肥,這棚柿子比往常早春茬早上市20多天,口感品質俱佳,贏得了消費者的親睞,每斤柿子賣到7元,一茬黃柿子收益近5萬元,黃柿子的成功示范使中旗的設施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為促進全旗設施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郝水源積極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在巴仁寶勒格村建一處蔬菜園藝科技示范園區。園區分種植區、包裝區、儲藏區、銷售區、展示區五個部分,年底將全部建成。8月新建12座土打墻示范棚,預計今年示范種一茬,引進草莓、禮品瓜、黃柿子等特色新品種,元旦前上市。郝水源先后被聘為“烏拉特中旗旗長科技助理”、“星火科技專家大院首席專家”、“市設施農業科技服務團專家”、“市12396服務熱線坐診專家”。先后榮獲全國三農科技服務金橋獎、全國民營科技貢獻獎,被評為全國農函大優秀教師、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技創新標兵、內蒙古自治區級優秀科技特派員、巴彥淖爾市十佳科技工作者、十佳科技特派員。
附:本文發表于2013年11月19日《巴彥淖爾日報》第二版。
郝水源 河套學院科技處番茄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三級特派員,12396熱線專家,巴彥淖爾市設施農業專家團成員。